中正紀念堂


藝術經營 (1)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1/12   編輯部

中正紀念堂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正紀念堂是一棟為紀念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整個園區均屬於國定古蹟(排除圍牆),也是眾多紀念蔣中正的建築中規模最大者。其舊址為日治時代台灣軍山砲隊與步兵第一連隊之軍用地。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落成以來即為台北市著名地標之一。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解嚴之後也成為群眾運動的集會地點,許多社會、政治運動皆擇此地舉辦,較著名者包括野百合學運、的及野草莓運動等,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邦交國元首訪台歡迎儀式也在此舉行。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

 

中正紀念堂的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於文化部;2007年5月19日至2008年8月21日間,曾由教育部片面改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當時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2007年11月以「臺灣民主紀念園區」名義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歷史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逝世後,行政院成立治喪委員會,並於當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並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為中正紀念堂籌備小組籌備委員,後又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聘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于斌、錢思亮、黃少谷、谷正綱、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啟天、徐慶鐘、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戴炎輝、劉季洪、周百練、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為指導委員。

 

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徵件。經徵件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的設計者楊卓成的設計,其建築設計融合了南京中山陵的許多元素。之後隨即於1976年10月31日破土、1977年11月動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並於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

 

配合開館工作,行政院於1980年3月1日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籌備處」,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台北市政府。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2007年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教育部在3月2日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改制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並依循行政程序廢止原先的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但此舉引發中正紀念為教育部轄下四級機關,組織編制改變是否須送立法院審議的爭議。5月10日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佈教育部令,「訂定『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起施行的行政規定。5月19日,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惟教育部認為立法院無權廢止四級機關之組織法,雙方仍處於各說各話之局面。由泛藍陣營佔多數的立法院在廢止組織規程後,主張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據此凍結以民主紀念館名義編列的預算;而當時執政的泛綠陣營則主張立法院無權廢除相當於行政院行政命令的組織規程。

 

中華民國第12屆正副總統選舉時期,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在競選時前即承諾當選後恢復中正紀念堂的名稱、原大廳的內容,以及從牌樓上的碑文。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上任總統後,行政院在同年8月21日院會中,通過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日回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之後於2009年7月20日正式將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但在中山南路正門口匾額題字則維持「自由廣場」,並未直接改回原「大中至正」,馬英九表示說在徵詢民眾意見之前並不會做任何決定[2][3]。

 

行政院在2009年7月,核定中正紀念堂將連同國父紀念館等國立文教機構交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2012年5月20日文化部成立後由該部管理。

 


上一篇(國父紀念館) 回目錄 下一篇(Stephen King)
回藝術家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