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學術年會


藝術精華 (1)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1/19   編輯部 報導

2012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召開

2012年11月07日 中國社會科學線上

 

中國社會科學線上訊(記者項江濤)10月27日至28日,2012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此次年會由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聯合主辦。來自國內外的350餘位學者、影視創作者及其他業界領軍人士圍繞“電影:文化力和影響力”的主題就“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轉型期中國電影文化傳播”、“中外電影中的文化表達方式及交流現狀與未來走向”等問題展開討論。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喇培康介紹,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已受理國產故事影片1130個,其中已公示同意拍攝的有989部,審查通過的影片達到412部。國產電影在主流價值導向的前提下不斷湧現出百花齊放的多樣化創作態勢,不斷豐富著國產電影的類型和樣式。以《忠誠與背叛》、《西藏的天空》、《許海峰的槍》等為黨的十八大獻禮影片為例,它們從題材選擇到藝術表現上,都呈現出了與以往影片不同的新特點、新氣象,進一步貼近現實,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表現了人民群眾在時代大潮中的激情與創造力。一些表現現實生活的中小成本影片,如《搜索》、《飛躍老人院》、《春嬌與志明》等,憑藉獨特的選材,表達出創作者對人性的探求,人文道德訴求成為吸引觀眾、打動觀眾的關鍵所在。同時這些影片也豐富了電影市場的產品結構,拓展了現實影片的生存空間。青年導演開始逐步成為國產電影的創作主力。目前,電影票房和城市影院建設繼續保持了高速穩定的增長態勢。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總額達到了80.72億元,同比增長了41.7%,新增影院379家,新增銀幕1664塊。

 

  我國電影產量和票房不斷攀升,形勢喜人。學者認為,要保持可持續發展,並爭取大步走向國際、進而影響世界,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影響力,切實提高創作品質,大膽開闢創新之路,進一步重視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提出要加強“文化力和影響力”、“民族文化傳統和世界語言”兩個合力的建設。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中國電影基金會副會長翟俊傑,闡述了自己對軍事題材影片的看法。他並不贊成將此類影片作為教科書。他認為觀眾自發地參與審美才是應有的狀態,另外,要警惕“泛娛樂化”思想。

 

  面對轉型期的中國電影文化,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認為,中國電影呈現出“三大兩少”的特點。“三大”指的是大片時代的來臨、大景觀的創造和大量觀眾的回歸,“兩少”則是缺少價值品質,文化觀念,以及缺少電影領域的優秀人才。王一川認為,大片時代的到來推動了中國電影的向前發展。過去十年,中國電影產業的文化力和影響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認為,當前中國電影需要在兩方面進行轉型,一是價值系統內的轉型,二是向全媒體的現代文化轉型。前者要求政府、商人和觀眾在三套不同的價值體系中尋求共同的價值準則,例如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的愛。後者則要求電影在全媒體的大環境下,推出新的行銷方式,並對年輕人情感共鳴進行研究。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胡克教授表示,在討論中國電影發展的同時也應重視中國電影理論及批評對時代的適應。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藝術總監王浙濱認為,中國電影的表達關注的是大環境的苦難與掙紮,而國外則關注人的內心和情感。這就直接導致了同樣的素材在不同的表達環境中呈現出不同的結果。美國康奈爾大學戲劇電影系、社會與經濟研究所教授顏海平認為,我們應當正視藝術創作中的差異性,因為藝術的魅力正在於個體的靈動,而這也是中國當下表達方式不易走出去的原因,我們應當把統一的語言語調逐漸發展為充滿差異性的生命體驗的表達方式。

 

  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孫立軍提出,我們在探討中外電影中文化表達方式之前,必須直面什麼是“精品”,對電影的批評不能完全依賴於票房。我們在重視電影的文化力、影響力的同時,還要關注電影的“時尚力”。

 

  據瞭解,主辦方還將圍繞年會相關議題舉辦電影學術活動月系列活動,在北京大學、中國電影博物館等地開展電影展映以及學術講座、研討會、影評人沙龍等活動,營造積極健康、富有建設性的電影學術研討氛圍。


上一篇(雨果) 回目錄 下一篇(龔達發)
回藝術家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