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1/19   編輯部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百度百科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成立於2006年1月11日,這標誌著富有悠久的藝術教育和藝術研究傳統的北京大學又揭開了一頁新的歷史篇章。藝術學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97年4月的藝術學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現有四個系:藝術學系、影視學系、美術學系、音樂學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現有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11年8月,藝術學調整為藝術門類後,學院調整為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中文名: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外文名: The School of Arts,PKU 

簡稱: 北大藝術學院 

創辦時間: 2006年1月 

類別: 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 藝術 

主管部門: 教育部 

學校屬性: 211工程,985工程 

現任校長: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王一川 

 知名校友: 鄧以蟄 蕭友梅 陳師曾 沈尹默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 

主要院系: 藝術學系、影視藝術系、美術學系、音樂學系 

一級碩士點: 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美術學 

一級博士點: 藝術學理論 

專業學位碩士: 藝術碩士 

博士後流動站: 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文化產業基地: 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 

 

學院概況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成立於2006年1月11日,是中國著名大學的藝術教育研究機構。其前身為1997年成立的北京大學藝術學系。現任院長為教育部“長江特聘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王一川教授。現任名譽院長為全國政協  學院院徽

常委、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第五屆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主任、著名美學家葉朗教授。

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蔡元培先生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就大力提倡和實施美育與藝術教育。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秉承北京大學藝術教育的傳統,一直堅持“道”(人文內涵)與“技”(藝術技能)並重,理論性與應用性並重,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的總體方針,在學科建設、素質教育以及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1]北京大學藝術學院2005年被批准設立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1年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後,藝術學院獲批了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09年學科評估高校排名中:整體水準位於0504藝術學第9名。

  藝術學院駐校藝術家在成立大會上

藝術學院下設四個系:藝術學系(藝術學專業)、音樂學系(音樂學專業、聲樂專業、舞蹈史論專業),美術學系(美術史論專業、國畫專業),影視藝術系 ( 影視理論專業、影視編導專業、節目主持人專業 ),同時設六個研究所、院、中心:[2]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基地)、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電視研究中心、影視戲劇研究中心、書法藝術研究所(書法學研究生班)、京昆古琴藝術研究所、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漢畫研究所。

藝術學院現有教授24名(含兼職教授11名),副教授12名,講師3名,在站博士後6名,其中博士生導師8名,另外還聘請兼職教授和藝術家19名。[1]學院現有本科生156人(含留學生45人)、研究生116人(含留學生、港澳臺學生24人),MFA(藝術碩士)150人,總計422人,研究生課程班學員200余名。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致力於推進綜合性大學的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科建設,同時也著力于增強整個北京大學校園的文化藝術氛圍,這對於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堅持從蔡元培先生傳承至今的目標:向全體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他們具有較豐富的藝術知識,具有較高的趣味、格調和鑒賞力,追求一種更高的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並根據北京大學的研究型大學的性質,發揮北京大學重視理論研究的傳統優勢,著重培養藝術研究、藝術批評、藝術教育和藝術管理的高級人才;發揮北京大學的人文優勢,選擇若干要求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實踐類專業,培養有深厚文化修養的專業藝術家;發揮北京大學多學科的優勢,更多地培養複合型的藝術人才;注意培養中國傳統藝術的高級研究人才;著重發展研究生教育。通過面向社會的藝術教育、藝術評論,以及在文化產業、藝術科技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為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3]

編輯本段領導機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領導

名譽院長: 葉 朗 

院 長: 王一川

副 院 長: 丁 寧

俞 虹

向 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各系領導

藝術學系系主任:彭 鋒

美術學系系主任:李 松

影視藝術系系主任:陳旭光

音樂學系系主任:王耀華

音樂學系副系主任:周映辰

編輯本段大樓簡介北京大學藝術大樓作為北京大學藝術教學與藝術活動的中心,是學校重點規劃的建設專案之一。它是集教學、研究、實踐、展覽、行政及學術會議于一體的現代綜合性學院建築,是具有卓越的藝術品位及現代美學風格的建築形態。實用、優美、精緻和個性化的風格設計將體現在北京大學藝術大樓的建設之中。

藝術大樓用地面積6517平方米,建築密度30%,綠化率40%,容積率1.8%,規劃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簷口高度為18米。整個建築為地上五層,地下兩層。藝術大樓包括美術展覽館、大型階梯教室、圖書館、會議室、數位多功能教室、美術天光畫室、攝影棚、行政及教務辦公室等功能空間。

北京大學藝術大樓建成後將對豐富校園文化藝術生活,弘揚北京大學藝術教育的百年傳統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將為綜合高校的藝術教育提供良好的示範作用。

編輯本段學科簡史北京大學建立於1898年(光緒24年)。當時稱為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1917 年 1 月 4 

日 , 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早在 1912 年 蔡先生就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就曾發表《對於教育方針的意見》,強調美育的重要性。 蔡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後,開始大力實施美育。一方面,他本人親自在北大開設美學課,並著手編寫《美學通論》,另方面,他在北大組織“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音樂研究會”(“畫法研究會”和“書法研究會”於 1922 年 8 月合為“造型美術研究會”,“音樂研究會”於 1922 年 12 月改為“音樂傳習所”),聘請徐悲鴻、陳師曾、蕭友梅、劉天華、胡佩衡、陳半丁等一批著名藝術家到北大授課和指導學生的藝術活動。由於蔡元培先生的努力,北京大學成了一所藝術氣氛十分濃厚的大學,並且很快成為全國的美育和藝術教育的中心。

編輯本段本科專業專業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影視編導方向)

影視藝術是一門依託于現代傳播媒介,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影響力的新興藝術,它聚合了眾多的前沿科技、人文學科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途。

影視編導專業致力於為全國各電影廠、電視臺、影視劇(節目)製作、影視報刊雜誌、音像出版等單位或部門,培養能從事影視劇本和影視節目的創作、編導、製作,影視的策劃、管理和行銷,影視藝術的教學、研究和評論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理論素質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寬口徑、複合型的高層次人才。

影視編導本科的專業教育具有理論研究與影視實踐並重的特點,依託北京大學雄厚的人文學科優勢,連接並發揚我國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借鑒國外影視教育的先進經驗,重視基礎理論,立足影視學科前沿,重視學術創新和實踐應用,進行開放的、面向社會、著眼未來的教學,主要培養高層次的編導實踐人才和高層次的影視研究與教學人才。

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藝術學原理、美學原理、電影概論、電視概論、戲劇藝術概論、表演理論與實踐、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史、影片分析、影視導演、影視編劇、視聽語言、影視節目策劃、影視攝像、非線性編輯、製片經營管理、影視音樂等。

專業二:藝術學專業(藝術史論方向)

藝術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一方面涵蓋美術、音樂、影視、戲劇、舞蹈、設計等門類,另一方面包括史論、批評、管理等層面。憑藉北京大學優秀的人文環境與藝術學學科的良好基礎,藝術學專業旨在培養高端全面的藝術史論、藝術批評、藝術管理的專業人才。前兩年為基礎學習階段,大班上課,系統學習專業基本知識,後兩年為分方向學習,在導師帶領下進入專業深化階段。本科畢業後有機會升入碩博連讀,進入更高層次的專業研究,畢業後進入高等院校和藝術機構從事理論研究和教學,本科畢業即選擇工作的同學可以從事藝術創意、策劃、批評與管理工作。

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各門類藝術導論、各門類藝術史、藝術哲學、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藝術經濟學、藝術管理學、藝術史學、藝術批評。

編輯本段碩士專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2013年招生專業為:

[4]130100 藝術學理論、130300 戲劇與影視學 、130400 美術學 三個一級學科

[5]戲劇與影視學專業(音樂劇研究方向)

招收研究生課程班專業為:

[6]藝術學理論專業(文化產業管理方向)

[7]美術學(書法藝術方向)

[8]戲劇與影視學(曲藝創作表演方向)

編輯本段博士專業130100藝術學理論

編輯本段院系特色-北京大學藝術教育歷史悠久、基礎雄厚:

上承老校長蔡元培先生開創的悠久的美育和藝術教育傳統,下接著名美學家、藝術學院名譽院長葉朗先生重點發展藝術學學科的理念和成果。現任院長王一川教授,系教育部“長江特聘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為學院的發展增添新輝。  組織機構

-師資力量與技術保障:

藝術學門類眾多,擁有一批蜚聲國內外的老中青名師名家,北京大學“十佳教師”比例最高。學院重視基礎,鼓勵創新,道技並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效果良好。依託北京大學多藝術門類、綜合性學科的優勢,教師潛心科研,成果豐碩。校級數位媒體實驗教學中心雄厚的技術設備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學生畢業作品國內外多次獲獎:

全球華語大學生“最佳紀錄片獎”,“年度金獎”、“優秀實驗片獎”,劇本入圍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欄目、美國洛杉磯獨立電影節、西班牙laspalmas國際電影節等。

-導師制:

引入研究生培養機制,為每位同學配備導師,答疑解惑,因材施教。

編輯本段畢業前景我院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隨全球藝術領域發展日好趨勢,畢業前景廣闊,途經多元,深受來自國內外各大名校、不同用人單位的歡迎。其中,大部分畢業生升入本校各相關院系,繼續深造;部分畢業生獲得碩博連讀機會,畢業後進入各大高校或科研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部分畢業生出國攻讀研究生學位,進一步拓展個人未來;部分畢業生進入影視藝術或傳媒行業,其中不乏各大媒體和新型文化傳媒公司。總之,我院本科畢業生前景統計資料顯示,出國深造占30%,國內升學40%,就業30%。

近年畢業生攻讀研究生的國外大學主要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美國紐約大學 美國紐約電影學院

美國匹茲堡大學 美國南加州大學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英國倫敦大學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

瑞典隆德大學 德國海德堡大學 德國卡爾森魯厄大學

近年畢業生攻讀研究生的國內大學主要有: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

近年畢業生就業單位主要有:

國家文化部 國家體育總局 天津市委宣傳部 江蘇省教育廳 新華社 中央電視臺 天津衛視 東方衛視 浙江衛視 東南衛視 鳳凰衛視 湖南電視臺 黑龍江電視臺 中影集團

國家京劇院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 光線傳媒 搜狐網路

編輯本段教育傳統綜述

從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開始,北京大學形成了重視美育和藝術教育、重視美學研究和藝術研究的傳統。這是一個極其寶貴的傳統。

人文色彩

 

第一, 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帶有鮮明的人文色彩,並且有著很強的學術性。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理念的指導,這就是 蔡元培 先生的美育思想。所以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帶有鮮明的人文色彩。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初建時的宗旨是“研究音樂,陶養性情”, 1920 年 10 月修改章程,宗旨改為“研究音樂,發展美育”。美育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面對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內涵就是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所以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沒有停留在技術的層面,而是自覺地引導學生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中外的教育史都證明, 一所大學如果十分重視藝術教育,如果它的藝術教育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人文色彩,那麼它所培育出來的學生總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創造力,更富有進取精神,具有更開闊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體驗,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遠的精神境界。

與此相聯繫,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顯示出很強的學術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就是在 蔡元培 先生的提倡下,北京大學十分重視美學理論的研究,因為美學是藝術教育的靈魂。當時有 鄧以蟄先生教美學,之 後朱光潛先生、 宗白華先生這兩位美學大師又先後到北大任教。 這使得北大的藝術教育有了一種學術的、理論的依託,並且在形而上的層面上形成了一種優勢。 這是非常重要的。再一方面,就是長期以來在北京大學從事藝術教育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學者,是學者兼藝術家,或者說是學者型的藝術家。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一說。例如鄧以蟄 先生( 1892-1973 )。他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他本人的隸書、篆書都達到很高的境界。同時他又是哲學家、美學家和書畫鑒賞家。他曾經擔任北大哲學系的主任,長期講授美學、美學名著選讀、西洋美術史等課程,並且寫了《書法之欣賞》、《畫理探微》、 

《六法通詮》等學術著作。他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又如蕭友梅 先生( 1884-1940 )。他先後留學日本和德國,不僅學習音樂,而且學習哲學和教育學。他在萊比錫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國古代樂器考》( 1916 年)。 1921 年蔡元培聘他到北大任教,同時有兩個職位,一個是哲學系講師,一個是“音樂研究會”導師(後來任“音樂傳習所”教務主任)。他除了教學和組織、指揮管弦樂隊,還創作了《春江花月夜》等近百首歌曲以及大型合唱曲、大提琴曲和管弦樂曲,同時他又編寫了《鋼琴教科書》、《小提琴教科書》等大量教材,寫了《和聲學》、《普通樂學》等理論著作和《中國音樂的比較研究》等理論文章。 蕭友梅 先生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又如陳師曾先生( 1876-1923 ,又名衡格)。他祖父陳寶箴是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著名詩人,弟弟陳寅恪 是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家庭背景使他從小打下了極其淵博深厚的國學基礎,使他的山水、花鳥和篆刻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他還寫了《文人畫之價值》等學術論文。他與齊白石交誼極深,他的藝術思想對齊白石影響很大。他勸齊白石自出 新意,推動齊白石開始“衰年變法”。他在藝術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非常大,王雪濤、王子雲、李苦禪、劉開渠、俞劍華等人都出自他門下。 陳師曾 先生也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 再如沈尹默先生( 1883-1971 )。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書法家。他初學歐陽詢,後 

學褚遂良,晚年張揚二王,影響極大。但他同時又是學者。早在 1913 年他就受聘為北京大學中 文系 教授,並參與編輯《新青年》雜誌。他寫的古體詩詞清新秀逸,也很受讚揚。 沈尹默 先生是學者兼書法家,是學者型的書法家。 季羨林先生曾對“學者書法”有精妙的論述。 季 先生說:“學者書法不僅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學者書法不僅僅是藝術,而且是文化,同時也是學者對漢字的美化和文化化。從學者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學者的文化修養和寬宏眼界。”“學者書法”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在北京大學一百多年的歷史上,有很多著名學者都是書法家。他們深厚的學養,使他們的書法作品具有 季 先生所說的深厚的文化意味,從而有特殊的審美價值。

現在我們進入了 21 世紀。北京大學作為一所綜合大學,特別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學,在新世紀發展藝術教育,仍然要重視美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並且要著重培養藝術研究和藝術教育的高級人才。當然,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培養實踐型的人才,要培養專業藝術家(特別是那些要求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實踐類專業)。有人看到我們重視美學,認為這就表示我們忽視藝術,看到我們強調學術性,強調培養理論人才,認為這就表示我們輕視藝術實踐。北京大學的歷史可以表明,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例如 宗白華 先生,他是哲學家和美學家。他從哲學和美學的高度研究中國古代繪畫、書法、園林、舞蹈,提出了許多原創性的見解。藝術界的朋友公認, 宗 先生對中國藝術的見解極其精深微妙,藝術界至今沒有人能超過他。又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鄧以蟄、蕭友梅、陳師曾、沈尹默等等先生, 他們深厚的學識,他們的哲學、美學修養和理論研究,並沒有妨礙他們的藝術實踐,而是拓寬了他們的胸襟,涵養了他們的氣象,培育了他們的人生感、歷史感和宇宙感,因而從精神—文化的層面上提升了他們的審美境界。

素質教育

第二,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顯示了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並重的特色。在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的指導下,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面向全體大學生,顯示出素質教育的特色。當時的藝術教育主要有三條途徑。第一條途徑是課堂教學,先後開設了“美學”、“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中國古樂學”、“中國雕塑史”、“音樂史”、“和聲學”、“樂理”、“作曲法”、“合唱”、“視唱”、“西洋絃樂器”、“中國管弦樂器”等理論和實踐課程,還有各種藝術講座。第二條途徑是組織各種藝術社團和研究會,有“書法研究會”、“畫法研究會”、“音樂研究會”、“戲劇研究會”、劇藝社、提琴社、歌詠團、民間舞蹈社、攝影社,等等。這裡要特別提一下“穀音社”,這是研習昆曲的社團, 1935 年春成立,由俞平伯任社長,聘請吳梅為導師。( 俞平伯 先生 和 夫人許寶馴的昆曲都唱得很好,俞振飛常為他們吹笛伴奏。)第三條途徑是舉辦音樂會,建設藝術博物館,營造一個藝術的環境和氛圍。如“音樂研究會”平均每月要舉辦兩三場音樂會。 1919 年 4 月 19 日 在米市大街青年會舉辦第一場大型音樂會,由 蔡元培 先生親自主持,樓上樓下擠滿一千多人,盛況空前。“音樂傳習所”成立後一共舉辦過 34 次音樂會,平均每月兩次。又如 1946 年從西南聯大返京複校之後,當時的文科研究所和北大博物館曾收藏了很多有價值的歷代藝術精品和民間藝術品,包括書畫、服飾、工藝品、佛像、陶瓷、漆器、碑帖等等(有許多是本校教師和社會人士捐贈的),為北大營造了一個富有歷史感和文明感的環境和氛圍。

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不僅有素質教育的一方面,而且有專業教育的一方面。也就是說,北京大學從一開始就承擔了培養 

藝術專門人才的任務。我們經常提到北大 1922 年 12 月在“音樂研究會”基礎上成立的“音樂傳習所”。這個“音樂傳習所”其實是中國現代最早的高等專業音樂學校。由蔡元培兼所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實行學分制。教師有楊仲子、王露(王心葵)、劉天華等人。還有外籍教師。楊仲子留學日內瓦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音樂理論。王露是古琴家、琵琶家。“音樂傳習所” 1923 年招收學生 44 人。一共辦了 5 年( 1927 年被北洋軍閥政府下令停辦)。培養的學生有冼星海,是音樂大師,還有譚抒真、吳伯超等人,後來都成了有名的音樂教育家。這裡還應該提到, 1918 年創立的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現代最早的高等專業美術學校),在 1927 年曾併入北京大學,當時稱美術專門部。 1928 年改稱藝術學院。在這段時間內,齊白石曾在校任教。

我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所音樂學院就誕生在北京大學,我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美術學院也曾是北京大學的一部分。從世界範圍看,凡是著名的綜合大學,都建有藝術學院,如法國巴黎大學就有造型藝術學院、藝術和考古學院,美國哈佛大學有視覺與環境藝術設計系、美術史和建築史系、音樂系、設計學院、戲劇藝術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美術史和考古學系、藝術系(含電影、美術、戲劇等)、音樂系,英國牛津大學有羅斯金美術學院、音樂系和美術史系。我國現代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黃自( 1904-1938 )就畢業于耶魯大學音樂學院( 1929 )。這些世界著名大學都建有藝術院系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培養藝術家,特別是培養大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一方面需要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另一方面還需要深厚的文化、哲學、文學和科學的修養,需要有多學科的支援。 就前一方面來說,單科性的藝術院校佔有優勢,就後一方面來說,綜合大學則具有單科性藝術院校所沒有的優勢。綜合大學的多學科的環境在客觀上會推動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交融,這對於培育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雙向的。一方面,學藝術的學生可以從別的學科中吸取營養,如 李苦禪 先生當年在北大畫法研究會學繪畫,同時又在中文系旁聽,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另方面,其他學科的學生也可以到藝術院系學習藝術,發展自己的藝術才能,其中就有可能湧現一批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就這方面來說,可以舉燕京大學為例( 1952 年院系調整後,燕京大學的文、法、理科都併入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有音樂系,培養了一大批著名的音樂家,如後來曾擔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作曲系主任,並曾主持籌建北京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系的 張肖虎教授,著名歌唱 家茅愛立 女士,著名歌唱家、音樂教育 家鄧映易教授等等。同時,燕京大學的其他系科也出了一大批藝術家,如政治系的焦菊隱,後來成了著名的戲劇導演;英文系的劉北茂(劉天華的弟弟),後來成為著名的二胡作曲家,解放後擔任中央音 樂學院 教授,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同是英文系的黃宗江,後來成了著名戲劇藝術家和電影藝術家;又同是英文系的沈湘,他兼修音樂,後來成了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的主任;又同是英文系的李維渤,後來也成了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的教授,他還曾在中央實驗歌劇院擔任聲樂教師兼獨唱演員,在《茶花女》、《蝴蝶夫人》等著名歌劇中擔任主要角色;還有哲學系的孫道臨,後來成為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新聞系的石方禹,後來也成了著名的電影藝術家;等等。可以看到,綜合大學的文化氛圍和多學科的環境,對於培養藝術家確有自己的優勢。所以我認為,那種籠統地反對綜合大學創建藝術學院的意見是不妥當的,對於我國藝術學科的建設和藝術教育的發展是不利的。

中西相容

第三,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立足于中國文化,實行中西相容、雅俗並包的路線。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有一個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就是中國藝術和中國文化。這是一百年來一以貫之的,而且是所有在北京大學從事藝術教育的學者和藝術家的思想中十分明確、十分自覺的。 宗白華 先生是後來到北京大學擔 任 教授的,但是他 1921 年從德國寫回的一封信卻可以代表當時在北大從事藝術教育的學者們的共同的思想。 宗 先生在信中說:“我以為中國將來的文化決不是把歐美文化搬來了就成功。中國舊文化中實在有偉大優美的,萬不可消滅。譬如中國的畫,在世界中獨闢蹊徑,比較西洋畫,其價值不易論定,到歐後才覺得。”“我實在極尊崇西洋的學術藝術,不過不復敢藐視中國的文化罷了。並且主張中國以後的文化發展,還是極力發揮中國民族文化的個性,不專門模仿,模仿的東西是沒有創造的結果的。”(《宗白華全集》第 1 卷第 321 頁) 宗 先生在西方文化的照射下,更加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的價值和光彩。這並不是不要學習西方,但是決不能把模仿代替自己的創造,不能把照搬照抄西方文化作為中國文化建設的目標。我想, 20 世紀的歷史已經證明,而且 21 世紀的歷史還將繼續證明, 宗 先生這些論斷和主張是正確的,是充滿智慧的。特 別宗 先生說的“極力發揮中國民族文化的‘個性'”這句話,包含著深刻的真理。

 

北大的藝術教育有著很濃的中國文化的色彩。 王心葵 先生由 章太炎先生推薦到北大教古琴,開創了古琴教學進高等學校的先例。 吳梅 先生、 許之衡先生先後在北大講授昆曲,又開創昆曲教學進高等學校的先例,被當時上海的報紙稱為破天荒的大事。當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藝術家,多數都曾赴歐洲、日本留學,但他們創作的藝術作品,都有鮮明的中國民族文化的個性和色彩。如 蕭友梅 先生,他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組織 15 人的管弦樂隊,他自己任指揮,不僅演奏貝多芬的第五、第六交響曲,同時也演奏他自己創作的富有中國韻味的《新霓裳羽衣曲》。他創作的《春江花月夜》等歌曲以及大提琴曲《秋思》,也都富有中國文化的韻味。

立足于中國文化,同時又實行中西相容,雅俗並包,這是北京大學藝術研究和藝術教育的傳統。從理論研究的層面說,北大的學者從來就是走的中西相容(中西交融)、雅俗並包的路線。例如 朱光潛 先生,他一生化很大力氣翻譯和介紹西方美學,他翻譯了柏拉圖《文藝對話錄》、《歌德談話錄》、萊辛《拉奧孔》、黑格爾《美學》(三大卷、四大冊)、維柯《新科學》,這些都是西方美學的經典著作。同時,他又對中國美學有極其深入的研究。他的《詩論》就是一部研究中國詩學的著作,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宗白華 先生也是如此。他翻譯康得的《判斷力批判》,對歌德作了非常獨到的闡釋,同時,他對中國哲學、中國美學、中國藝術有極為深刻的研究。這是中西相容。還有是雅俗並包,既重視古琴、昆曲、交響樂這樣的高雅藝術,也非常重視研究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北大早在 1918 年就開始徵集歌謠,劉半農、錢玄同、沈尹默、周作人等人都參與此事。 1920 年成立了“歌謠研究會“,並出版《歌謠週刊》。到 1926 年已收集歌謠 13000 多首,並由顧頡剛等人編輯成書(《吳歌集》、《北京歌謠》、《河北歌謠》、《山歌一千首》等等)。

在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層面也是如此。如“音樂研究會”一共設立五個組,其中三組是古琴、絲竹、昆曲,還有兩個組是鋼琴、提琴(後來增加唱歌一組)。 1919 年 4 月 19 日 舉辦的第一場音樂會,表演節目有昆曲、古琴、洞簫、絲竹、笙簫琵琶合奏,也有鋼琴、提琴、獨唱、合唱。後來“音樂傳習所”的簡章就明確規定音樂傳習所“以養成樂學人才為宗旨”、“一面傳習西洋音樂(包括理論與技術),一面保存中國古樂,發揮而光大之。”又如 劉天華 先生,他是“音樂傳習所”的國樂教師,教授二胡、琵琶。他也主張中西融合,追求改進國樂。他創作的《良宵》、《光明行》、《燭影搖紅》等二胡曲,都吸收了西洋音樂的技法。 劉 先生認為,改進國樂,“必須一方面採取本國固有的精神,另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方的調和和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

編輯本段歷代學人[9]可以說,到目前為止的北大藝術學傳統,已大致經歷了四代演變,而當下是第五代。實際上,北大藝術學人的五代,也應當大致能反映中國現代藝術學科的代際傳承狀況。

第一代學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和參與者師生,應當屬於北大藝術學科的第一代學人,他們中有蔡元  王一川

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蕭友梅、陳師曾、劉天華等。他們完成了北大和中國現代藝術學科的開拓使命。

第二代學人:“五四”後入學和任教的朱光潛、鄧以蜇、宗白華等,屬於北大藝術學科的第二代,他們承擔了中國藝術學科的學院化使命。

第三代學人:新中國成立後入學和任教的屬於北大藝術學科的第三代,以咱院創院院長、現任名譽院長葉朗先生為代表(當然同時還有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外國語學院、考古文博學院等相關院系所的藝術學、美學專家),承擔了中國現代藝術學科的自主性和學科化使命。葉先生的《中國小說美學》、《中國美學史大綱》和《美在意象》等著作給人們留下了清晰的路標。

第四代學人:改革開放時代入學和任教的一代,也就是現在學院的老師們和歷屆畢業生,屬於北大藝術學科的第四代,他們一方面繼續完成從第三代繼承下來的中國現代藝術學科的自主性和學科化使命,另一方面還要擔負起中國現代藝術學科的升級與重組任務。

第五代學人: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或新中國建國六十年以來入學的一代,包括在座的你們,應當屬於北大藝術學科的第五代群體。你們或許將肩負起中國現代藝術學科的學科創新與學科普及責任。

編輯本段博士生導師專業主要學者

  博士生答辯

美學/藝術學理論:葉朗、彭吉象、李道新、王一川、沈鵬(兼)、王文章(兼)、于平(兼)

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彭吉象、陳旭光、李道新、王一川、俞 虹、仲呈祥(兼)、黃會林(兼)

美術學/藝術學理論:丁 甯、李 松、翁劍青、朱青生

音樂與舞蹈學:袁 禾、林兆華(兼)、王耀華、於潤洋(兼)

兼職教授

黃會林[教授] 馮 遠[教授] 歐陽仲石[教授] 林兆華[教授] 邵大箴[教授] 沈 鵬[教授] 于潤洋[教授] 于 平[教授] 仲呈祥[教授] 王耀華[教授] 王文章[教授]

校聘藝術家

周韶華王明明 彭麗媛葉小鋼 劉 敏 汪世瑜 孫毓敏濮存昕

師資隊伍

藝術學系

教授(7):葉朗、彭吉象、王一川、黃會林(兼)、沈鵬(兼)、王文章(兼)、于平(兼)

副教授(2):向勇、彭鋒

影視藝術系

教授(4):陳旭光、俞虹、李道新、仲呈祥(兼)

副教授(3):陳宇 、邱章紅 、顧春芳[10]

美術學系

教授(9):丁甯、李松、翁劍青、朱青生、李愛國、馮遠(兼)、歐陽中石(兼)、邵大箴(兼)、葉毓中(兼)

副教授(2):白巍 、高譯

音樂學系

教授(6):馬清、侯錫瑾、林兆華(兼)、王耀華、於潤洋(兼)

副教授(5):朱秋華、李靜、周映辰、畢明輝、劉小龍

講師(1):佟佳家

 


上一篇(王大方) 回目錄 下一篇(波修瓦芭蕾舞團)
回藝術家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