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中文系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2/11   編輯部

 

系簡史

       民國八十四年本校創立時即成立了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翌年,中國語文學系成立,系、所遂合而為一,成為本校人文學院中最早兼設系、所者。 民國九十六年增設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建立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教學與研究的完整體系。

 

環境與學風

       南投縣埔里地區素有「台灣的瑞士」雅號,本校位處山明水秀的日月潭風景線上,亦有「台灣最美麗的大學」之譽,而校地廣闊,群山圍繞,師生日日優游其中,相與問學, 近年來更由於國道六號通車,得以迅速接軌台中都會,立即接收各項資訊,既便利又可遠離塵囂。

     本系期望在這樣 得天獨厚的環境裡,營造出自由與多元的學風,使學生具有開闊的胸襟與前瞻之視野,在自然與人文的交互涵養、焠鍊下,成為富有創意、不斷精進的中文人。

設系理念

一、強化中國古典研究

  古典是人類生活思考的記錄,亦是智慧的結晶。在現代生活中,古典是我們通往未來之路的基本參考,中文系於此肩負有傳承與創造的雙重使命,一方面藉由嚴格的學術訓練,掌握古典;進一步則與其他領域的研究進行科際整合,以發展出與中國學術、文化相關的種種研究,共同締造一個開拓歷史新紀元的學術中國、文化中國,並以此成果與世界共享。為臻於此一目的,本系要求學生有解讀及通貫古典之基礎能力,同時須具備世界胸襟與現代觀點,使古典通過再詮釋、再創造而不斷獲得新生。

 

二、引領現代文化思潮

  知識份子應藉由學術的探索與淑世的精神以引領潮流,進以提升人文發展、帶動社會進步。本校為一嶄新大學,無任何故步自封的學術包袱,處在這樣的優勢中,本系得以在教師聘請及課程設計上靈活規劃,使學生在古典與現代的對話與交融之中,真正能夠繼往開來,沿著人類數千年來一點一滴舖鑄之歷史軌道朝向更美好的未來續航。

 

 

 

發展特色

       本系為締造中文學門之新風貌,提供學生最寬闊的視野與最豐富的選擇,故在定位與發展上以「多元」、「自由」、「創新」為基本精神,所呈現之基本特色有:

一、古典與現代兼融

  本系不但在研究領域上不以新、舊設限,更積極追求傳統與現代結合,以期在創造中繼承傳統、轉化傳統。

 

二、人文與科技並重

  人文講重「意義」,科技則追求「效能」,二者相輔相成;本系除了在know-what方面致力教學與研究之外,並強調know-how層面的關照。

 

三、理論與實務合一

  理論與實務具有體用之關係,是以本系除重視學理的探討外,也強調其應用,期使抽象的求知具體之實踐緊密結合。

 

 

 

實際設計

        本系除了一般中文系共有的課程外,另有四方面迥異於其他大學中文系的特色。

 

一、教學規劃

    傳統中文系大學部的整體設計多從「辭章」、「義理」、「考據」三個方向進行,近年則有強調「文學」者,我們為符應學生個別的志趣及未來人文發展的趨勢,乃設定三個發展導向:

 

(一)研究導向:培養中文領域的專門研究人才,厚植學術基礎。

 

(二)創作導向:培養各種文類的中文創作人才,增進國內文藝創作的深度與廣度。

 

(三)實務導向:含書刊編輯與教材教案編纂、華語文師資培育等,旨在培養與中文專業相關之實務人才,使學生畢業後在社會的第一線參與群體創造與服務。

 

二、「畢業製作」制度

  在國內中文學界,此制度乃屬首創,本系每位同學在畢業前都必須完成一份屬於個人的代表作品,目的在使本系造就出來的人才不僅在「知」的方面有所專精,更能透過「做」,而養成具體的實踐能力,使「知」、「行」不相背離。本制度的設計乃是配合前面所規劃的三個發展導向,由學生自選其一,在本系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個人的代表作品。這對於學生未來深造或就業亦有相當助益。

 

三、「編輯排版專業教室」之設置

  本系為與國內已具規模之中文系走向有所區隔,並期結合未來趨勢,造就相關之專業實務人才,故除一般傳統偏向理論性質之課程外,特強化編輯與排版應用課程,而在教育部補助下設置「編輯排版專業教室」,期使抽象之人文理念與美感經驗得以具體呈現,進以有效推廣於社會大眾。

 

        設置該專業教室的基本想法是:

 

        使學生將所習得之概念知識轉化為具體成品。

 

1.1 . 以實作為導向,以收「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之效。

 

2.2.  透過專業教學活動,培養人才,以提升未來國內出版品之編排水準。

 

3.3.  應用資訊科技,充分掌握相關資源,使書刊編輯工作更有效率。

 

4.4.  將課程實習與社區服務予以整合,擬先以編輯設計兒童版「暨大導覽」、經典讀本以及社區讀本等書冊為近程目標,俟本期目標達成後,再行檢討而釐定接續之計畫。

 

四、鼓勵學生整合其他的課程、學程

  本系為培養多元思維與能力之人才,積極鼓勵學生跨系、跨院選課,並配合本校已建立之「雙主修」與「輔系」制度以及「教育學程」,使學生在學習生涯上能獲得最佳的選擇與組合。

 

 

 

活動規畫

        本系舉行之常態性活動計有:

 

一、日月雅集:主要以本系專任教師為發表人,間亦邀請系外與校外學者專家   共同參與,以開放方式進行。

 

二、日月小集: 不定期邀請國內公私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研究生與本系研究生舉辦小型座談,參加對象以本系碩士班研究生為主,亦歡迎大學部同學踴躍參加。其主要目的為:

  1.提倡論文寫作風氣,開闊碩士論文各類主題之寫作視野。

  2.促進各校中文系學術交流。

  3.瞭解各校中文系發展概況。

 

三、水煙紗漣文學獎:本系主辦之暨大全校性文學獎,藉以帶動全校創作風氣;每年邀請知名作家蒞校舉行公開決審會,並發表演講,會後編輯出版得獎作品。其類別有:

  1.小說(短篇小說、極短篇皆可)。

  2.現代詩。

  3.散文。

 

四、暨大駐校作家:自2007年起,每年邀請一位具全國知名度之作家駐校訪問(2007年首屆邀請「台灣當代十大詩人」陳黎先生),舉辦寫作工作坊、系列講座、文人對談等系列活動。

 

五、學術專題演講:每學期舉辦多場,邀請國、內外學者就其專業領域發表演講。

 

六、中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自八十六學年度起,本系每學期皆選派學生參加,並與中區大學中文系輪流主辦。

 

七、系內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自本系碩士班成立開始,每屆即主辦一次,由全體研究生自由提出論文發表。

 

八、中文週:以大學部為主體,每年舉辦一次,由本系教師指導、協助,學生負責實際的活動規劃,其目的在於對內凝聚向心力、學習團隊合作,對外增進系際聯誼;並透過系列活動將階段性教學成果予以展現,以收相互切磋之效。

 

 

至於非常態而將持續舉辦的活動,則依性質分為三方面:

 

一、帶動全國文藝風氣者:如與台灣省政府、聯合報社共同舉辦之「聯合文學文藝營」。

 

二、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者:如民國九十二年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及本校歷史系合辦之「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

 

 

 

教學設備

     本系之教學輔助設備計有:投影機、幻燈機、收錄音機、照相機、V8攝影機、VCD放映機等,並置有多台各型多媒體電腦、雷射印表機及週邊硬體等,供學生編輯及上網使用。

 

     此外,民國八十七年,本系獲教育部專案補助而設立「編輯排版專業教室」,設有快印機、電動裁紙機、活頁裝訂機、膠面裝訂機、彩色噴墨印表機、彩色雷射印表機、掃瞄器、光碟燒錄機、電腦十餘部,配合多種美工與編輯軟體,供學生從事編輯實作使用。

 

 

 

資訊網路應用與資料庫

    本系十分注重現代資訊科技之應用,大學部學生必須修習「資訊與網路導論」課程,由本校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支援開設;碩士班學生之報告與論文寫作亦須充分運用電腦與網路資源。此外,本系業已將本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格式之電腦設定規劃完畢,並置於本系網頁,供學生直接下載套用,並對外開放以達到資源共享之目的,此乃國內中文學界之創舉。

    在本系網頁方面,已著手整合國內、外中文相關網站與工具,期使中文學門之教學與研究能在資源共享的環境中充分交流、不斷提升。

 

    資料庫建立方面,本系亦已著手精選中文學門之重要文獻,在教師主持之下,指導學生分工輸入、校對。本系於系網中架設明清研究網,此一資料庫提供中文學術研究者搜尋明清詩話資料,以期提供更便利、更完整的學術研究環境。另外,目前正在進行並已陸續上網者為《歷代詩話》與《歷代詩話續編》部分,此一工作將持續並擴大推動。

 

 

 

學生輔導工作與獎勵制度

一、輔導工作

  本校遠離都會,學生生活多集中於校區,故輔導工作較他校更為重要,而本系教師較為年輕,許多教師居住於校內或學校附近,因此師生相處亦較他校更為密切。除了教師在課業與生活上能及時輔導之外,本系亦透過讀書會、教學助理等制度,建立研究所學長姐輔導大學部學弟妹的傳統,不但學弟妹平日隨時可以獲得學長姐的諮詢服務,學長、姐並定期舉行學術聚會,協助學弟妹自我成長。

 

二、獎助制度

    本系大學部學生除了可以申請校內、外一般之獎助學金外,本系特設置了完整的獎助制度,其對象為:

  (一)清寒學生。

  (二)提出優異專業計畫學生。

 

  (三)中文專業學科成績優異學生。

    

     本制度每學期可向系辦提出申請,獲得獎助之學生則提供部分時間之工讀服務。

 

     碩士班部分,除了在職生之外,第一、第二年皆可每月領取獎助學金(目前約五千元),請領的同學亦須提供部分時間之工讀服務。

 

        除了上述之獎助學金,本系每學期皆提供大學部與研究所同學工讀機會,依時間與工作性質計酬,於學生之生活用度不無裨益。

 

 

 

中極學刊

     這是一份志在開拓學術想像與創造力的刊物,不定期選擇中文系學生(含大學部、研究生、系友)優秀的學術論文予以集結。本刊鼓勵敏銳開放的求知態度,觀察事物的新眼光,論述的新方式,歡迎探索性、新穎性、甚至爭議性的文稿,期望發揮搖籃、苗圃、引信的功能,點燃智慧的火花。

 

 

 

學術發展特色計畫--明清研究

        近年來,明清研究逐漸成為海內外漢學的顯學,國內重要學術機構如中研院文哲所、近史所、史語所等明清研究逐漸成為發展重心,暨大中文系從創系以來就以明清研究為發展重心,深信這是極具學術潛力,未來將大放異彩的領域。

 

        本計畫成員以暨大中文系、歷史系為骨幹,文史之間可作充分的對話,彰顯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所謂文本的歷史性(historicity of text)與歷史的文本性(textuality of history),最終將朝向某種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而邁進。本計畫實際執行工作由中文系、歷史系兩系系主任負責,除了推動研究,也主持編纂書目、建立檔案、文獻資料庫、購置圖書、舉辦明清系列講座、小型研討會、規畫明清研究網、課程建置等工作,務求具體落實,這些工作已進行多年,未來將更努力尋求進步。

 

        計畫下分七項子計畫:

 

1.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王鴻泰)

 

2.城市生活與物質文化(濱島敦俊、王鴻泰)

 

3.性別研究(王學玲)

 

4.海洋文化(林偉盛、劉恆興)

 

5.印刷與評點(楊玉成)

 

6.近代報刊(高大威)

 

7.現代性(黃錦樹)

 

七大議題整體而言,文人文化提供知識階層的歷史變貌,延伸到商業、印刷、庶民、性別、報刊,自成一條知識分子的歷史軌跡,開啟文學社會、印刷文化、評點研究、性別研究、晚清報刊等學術疆域,這些規畫不僅想滿足一種專業領域的佔領,在更深的意義上期望改變傳統人文研究的視野與格局,引導一種新的理論意識與論述話語,另闢學術新境。

 

 

 


上一篇(台北大學中文系) 回目錄 下一篇(東華大學中文系)
回藝術家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