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9/01 編輯部 報導
賽門‧拉圖以47歲的年紀,在2002年繼指輝帝王卡拉揚以及大師阿巴多之後,接掌世界最富盛名的柏林愛樂管弦樂團,他的一舉一動馬上成為國際樂壇的焦點,這位在八○年代崛起,九○年代走紅,在短短的 20幾年間以青壯之年,締造了傲人的指揮級錄音事業的指揮家,因為擁有超人的魔力,自成名以來一直讓全球樂界刮目相看。
賽門‧拉圖的成就,讓我們看到感性的天份與理性的能力兩者發揮得極為平衡的佳例。
1955年1月19日出生於英國利物浦的拉圖,並非來自音樂世家,但是從小對於音樂就有強烈的企圖心。在成長的歲月中,每每隨著收音機、音樂會、圖書館中的樂譜,讓他得以自由自在的接觸各類型的音樂,甚至有時興起為家人、朋友設計家庭音樂會,在音樂演奏中他會加入自己寫的打擊樂部份,讓大家一同演奏。 1966年拉圖11歲時,當他第一次聽到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的現場演奏會時,就興起了長大以後要當樂團指揮的想法。這時的拉圖彈得一手好鋼琴,小提琴、打擊樂方面也有很不錯的表現,10幾歲時就已經是皇家利物浦愛樂(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 Orchestra)與國家青年交響樂團的打擊樂手,更難得的是年紀輕輕的拉圖以具備組織樂團的能力。
15歲那年,他自組利物浦小交響樂團(Liverpool Sintonia),並且指揮樂團演出,接著又擔任另一個樂團馬瑟賽青年樂團(Merseyside Youth Orchestra)的指揮,合作演出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以這樣的年紀而言,他的活動力是相當驚人的。
1971年16歲時的拉圖接受正式的音樂訓練,進入倫敦皇家音樂院就讀。在校內三年中,拉圖多方吸收各類音樂,尤其是馬勒、史特拉汶斯基、蕭士塔高維契、巴爾托克,布瑞頓等作曲家的作品。至於他愛不釋手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拉圖曾有機會在學校指揮樂團正式演出,當時拉圖展現出大將之風,以及對音樂的許多想法,讓校內許多師長驚嘆不已,十分看好他在指揮上的發展。
從皇家音樂院畢業之前,拉圖送給自己一份絕佳的畢業禮物-榮獲John Player的國際指揮大賽首獎,當時19歲的拉圖是歷年來參賽者中最年輕的,這個獎項使他在還沒畢業就成為Bournemouth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之後又在皇家利物浦愛樂管弦樂團擔任助理指揮,直到1980年為止。之後拉圖與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合作,並與這個樂團建立至今最長久的關係。
從1976-1980間,拉圖曾在美國舉行多次音樂會,尤其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十分喜歡拉圖的演奏風格,並聘請他擔任首席客座指揮,這個合作關係直到1994年,共長達13年之久。除此之外拉圖還和BBC蘇格蘭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鹿特丹愛樂、倫敦小交響樂團、新愛樂管弦樂團等團體合作,以累積指揮經驗。
二十世紀的現代音樂是拉圖十分能夠接受的音樂風格,例如:梅湘、米堯、布列玆等人的作品,都是他所拿手的樂曲。拉圖認為布列玆與伯恩斯坦對於他的重要性,絕不亞於貝多芬與布拉姆斯,他對於當代的音樂推廣不遺餘力,總是設法讓聽眾能接受這些新的音樂語言。然而年紀不大的拉圖詮釋傳統經典的曲目,尤其是古典樂派的音樂,就會覺得是極大的挑戰,例如:莫札特、貝多芬的作品,樂評人會認為他有待加強,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壓力,雖然他不斷的努力加強詮釋這些經典老作品的能力,然而古典時期與印象樂派的樂曲,仍然是拉圖比較受到批評的部份。
拉圖的錄音以與EMI合作為主,至少有60、70張以上的唱片成績,其中評價最好的有:馬勒的第二號、第十號交響曲;蓋西文的「波奇與貝絲」;奇瑪諾夫斯基的第三號交響曲及「聖母悼歌」。拉圖與柏林愛樂合作錄音的樂曲,也常是暢銷唱片的焦點。 伯明罕過去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最重要的工業中心,此城歷經幾度興衰,目前再度復興繁榮景象以商業掛帥,但也非常重視文化發展,拉圖在1980年代開始擔任伯明罕室內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與藝術顧問,1990 年成為該團的藝術總監,隔年樂團新音樂廳落成,於是樂團有了世界級的演出與錄音場所,在拉圖的領帶下,這樣樂團從此名不見經傳,一躍成為世界一級樂團。拉圖做事情很有計劃,意志堅強不怕吃苦,在富有開發的工作上激發出潛能,從拉圖於柏明罕市交響樂團,20年的合作,經歷成長邁向成功的軌跡中可以觀察出來。
除了馬勒、近代歌劇的傑出表現之外,拉圖對於現代音樂的貢獻,被譽為「現代音樂最佳代言人」,幾乎所有本世紀重要的作曲家,拉圖無一不精。
97年拉圖為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公司所錄製的二十世紀音樂系列節目「離家」(Leaving Home),可以說是今年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樣也交由EMI發行了兩張專輯。
Leaving Home - Simon Rattle on 20th Century Orchestral Music
如果要嚴肅探討拉圖的指揮風格,他自己承認是屬於古達爾(Reginald Goodall)一派的延續,古達爾可以說是英國傳統指揮的守護者,那種處理樂曲從容不迫的氣度,更突顯出音樂內涵的磅礡氣勢。拉圖風格的建立多少受到古達爾的影響,尤其在謹慎選擇曲目的態度上,拉圖更深受大師對音樂負責的謙遜態度,這就是拉圖為何一開始便固守在現代曲目的原因,甚至被苛責對於古典樂派一竅不通的評語。
拉圖以柏林愛樂有史以來第一位英籍指揮,要挑戰布拉姆斯或貝多芬等古典音樂中的作品,難度可想而知,尤其這樣偉大的作品先前早被卡拉揚和福特萬格勒等一流指揮詮釋得那麼成功。再加上德國作曲家曲目,對拉圖已是全面挑戰,更何況他不是以指揮浪漫樂派曲目聞名的指揮家。但是,經過時間的考驗,所有人都知道拉圖克服自我。
這中間仍有許多樂評家與德國傳統保守的音樂人批評拉圖「對古典曲目不行」的說法,以致拉圖近年來開始側重於古典樂派的作曲家,尤其是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等古典樂派主流音樂家的作品,他拋棄一般所認知的傳統「自然風格」,他要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古典樂派作品,就像拉圖所形容的「用他的衣服包裹起他們的身體」。包括與鋼琴家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合作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以及與維也納愛樂2002年灌錄完成貝多芬的交響曲全集。2004柏林愛樂歐洲音樂會賽門拉圖指揮柏林愛樂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巴倫波因
賽門拉圖聆賞推薦柏林愛樂125週年紀念音樂會
拉圖的帶領下,柏林愛樂演出華格納與布拉姆斯的作品,這場音樂會在波茲坦廣場的新力中心(柏林愛樂廳旁)架起了大螢幕做同步轉播,它也藉由電視與廣播等媒介,放送至全世界。華格納的「帕西法爾」前奏曲與柏林愛樂的歷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在1882年柏林愛樂創團時,這首曲子正是演出的重點曲目之一;該團演奏布拉姆斯精彩的複協奏曲,則是獻給偉大的大提琴家、指揮家與教師羅斯托波維契(Mstislav Rostropovich),做為對他的回憶。這場激勵人心的音樂會,無疑向柏林愛樂每一位年輕與年長的、退休與現役的團員致敬。
2009年發行--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 / 賽門‧拉圖〈指揮〉柏林愛樂 Brahms :The Symphonies / Simon Rattle & BPO
拉圖接任柏林愛樂以來最令人期待之作!詮釋七年來眾人引頸期盼的浪漫派德國交響曲代表經典:布拉姆斯,拉圖交出讓樂評一致讚賞的漂亮之作!
2007年的柏林愛樂除夕音樂會,充滿濃厚的俄羅斯風味。拉圖與樂團的火力全開,精心營造對比的趣味,並避免浮誇,讓每個獨奏家、器樂群展現絕技,將管弦樂團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2008歐洲音樂會柏林愛樂重返莫斯科
1969年,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史無前例的出訪莫斯科,但在政治的迫害下,成為一個「沒有團名」的樂團,四十年後,柏林愛樂光榮重返莫斯科,精湛而優雅的演出,就如同當年的歷史重演,獲得滿堂喝彩。收錄日劇「交響情人夢」受歡迎主題曲「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李斯特稱此曲是「節奏的神化」,華格納更讚譽它為「酒神的舞蹈」。
這是一場足以在柏林愛樂演出史上留下輝煌紀錄的音樂會;在歷年來所舉行的歐洲音樂會之中,它也是歷史意義最重大的一場。在將近四十年之後,柏林愛樂由現任音樂總監拉圖率領再度踏上莫斯科最具有指標意義的柴可夫斯基音樂院大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