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銘


藝術經營 (1)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4/07/24   編輯部 報導

今年4月下旬在北京藝術博覽會盛大展開前夕,台灣當代藝術家代表人物的陸先銘與郭維國,於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行「無聲之城-眾生之園:陸先銘與郭維國雙個展」(展覽至5月8日),也是兩位藝術家首次在中國的個人作品展。台灣當代的指標藝術家,來到北京城大顯身手! 典藏投資》20146月號;典藏投資電子版

陸先銘和郭維國是台灣1980年代現代主義發展時期的代表性藝術家,有趣的是,兩位藝術家年齡相近、同樣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同樣是早期「台北畫派」成員、同樣是悍圖社成員,看似同質性很高的兩人,但是當你面對他們的作品時,你會發現他們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作品有著自己的強烈個人風格,就如這次展覽的規畫一樣,兩人的「同質」與「差異」成為這次雙個展的「連結」與「獨立」。

透過兩位藝術家1984年至2014年創作三十年來的作品,探討台灣藝術文化的變化,讓在擁有不同藝術文化的中國,以全新的視野角度認識台灣的藝術、社會、文化思潮發展乃至兩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此雙個展,策展人將陸先銘與郭維國的作品放在不同的脈絡系統去考量,選擇以兩個完全獨立的部分共同呈現藝術家與台灣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與對話。

雙個展展出兩位藝術家創作三十年來的重要作品,而除了展出作品,崔燦燦運用藝術家創作過程中拍攝的照片、繪畫的草圖、使用的物件、閱讀的書籍、文件等,融入展覽之中,以不同媒介呈現兩位藝術家創作的過程與片段,帶領觀者進入隱藏在藝術家作品背後的思想與歷程。

陸先銘:反思城市與人

這次共展出陸先銘創作三十多年來的20件作品策展人將其取名為「無聲之城:1984-2014台北」,主要以「陸橋」及「城市人物」系列作品為主。每位藝術家關懷的對象、議題都不盡相同,在台北出生、於台北生活創作的陸先銘,這個城市成為他創作的基石與背板。陸先銘對環境及空間帶來的感受特別強烈,隨著時間齒輪的轉動,影響著他的創作歷程,他說:「我的創作內容都是在我的生活環境裡帶給我的一些感受,這個感受很複雜,因為不是只牽涉到單一面向,不純粹是政治或某些單一的議題,是一個綜合的感覺總體。」

 

隨著時空的轉動,影響著陸先銘的創作歷程,透過創作表現的呈現與傳遞,逐漸浮現不同創作階段內在與外在的形式與輪廓,陸先銘創作的三十年,正是台灣社會環境變動最劇烈的時期。1982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的陸先銘,進入創作之初台灣當時還在戒嚴時期,1980年代台灣的政治改革及社會開放,到了解嚴後社會的緊張、紛亂,再到後來台灣的經濟起飛,整個社會的遽變,以及陸先銘個人內心從年輕時批判的角度到現在扮演觀察與紀錄者的角色變化,共同影響、架構著他的創作脈絡。

 

不論是以景觀、橋為主題的「陸橋」系列, 關懷、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或是以人物為主題的「城市人物」系列,反思與記錄台北這個城市與人的本質和情感,一直以來,「人」都是陸先銘整個創作關懷的最終總軸。陸先銘說:「有人、有景,然後做一個交叉對話,這是我期望達到的,把我的這段創作歷程中,所經歷過的時間、空間的感受,最後揉成我的作品」。這次來到北京展出,陸先銘被問及是否考慮到北京常駐,以北京為創作主題,陸先銘說:「創作能感動人,第一個是因為它感動自己,能感動自己的一定是自己深刻情感的部分,我創作的是社會議題,真正能打動我的一定是我比較熟悉的,以及大部分時間所處的環境,這才對我的創作有關係,除非我在北京生活個五年、八年,重新認識這塊土地、重新去感受,當然不是沒有可能,絕對有,身為藝術家我可以很容易把這裡(北京)的題材換成我的作品,但是我覺得那不真誠,經過時間篩煉以後不會是好的東西(創作),我覺得真正好的是我真的很誠懇的去經過、去面對過了,然後變成作品,那才是真的東西。」

 


上一篇(北京藝術博覽會) 回目錄 下一篇(郭維國)
回藝術家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