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s Klausner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2/08   編輯部 報導

以色列作家艾默思.奧茲的作品「愛與黑暗的故事」,在黑暗中仍看到一絲曙光。

 艾默思.奧茲本名為艾默思.克勞斯納(Amos Klausner),一九三九年生於耶路撒冷。他的家族在一九三○年代早期從波蘭、立陶宛等地遷居至耶路撒冷。一九五二年,母親自殺身亡,一九五四年,艾默思不顧父親反對,逕自離開耶路撒冷,加入胡爾達基布茲生活與工作,同時將姓氏改為奧茲,並在此完成中學學業。他於一九六一年服完兵役之後,繼續回到基布茲,在棉花田工作。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在二十歲出頭時完成,刊登在當時首屈一指的文學季刊《開曬特》(Keshet)上,之後基布茲遣他回到耶路撒冷,進入希伯來大學攻讀哲學與文學。拿到學士文憑之後他又回胡爾達基布茲長住達二十五年之久,在那兒進行寫作、農耕,並擔任基布茲的高中教職。

 

奧茲開始寫作時,基布茲給他每週安排一天寫作時間,當《我的米海爾》成了暢銷書之後,他也長成了「農場的一根分枝」,獲得三天寫作日;到了八○年代,他每週有四天可以寫作,兩天教書,星期六晚上則要在基布茲餐廳輪值當服務生。

 

在一九六九至七○年間,奧茲前往牛津聖克洛斯學院擔任客座研究;亦分別在一九七五年與一九九○年成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駐校作家;在一九八四至八五年時應美國科羅拉多泉學院之邀攜妻兒駐校一年。一九八六年,他們十分不捨地決定離開基布茲,到南方沙漠城鎮阿拉德定居,因為該地乾燥的氣候較有益於他兒子的氣喘病。

 

艾默思除長期致力於寫作與教書(他是內格夫沙漠別是巴市本-古里昂大學的專任教授)之外,也積極推動以色列和平運動。他曾於一九六七年的六日戰爭時投身戰場,在西奈半島前線擔任坦克單位的預備兵;也曾投身一九七三年十月的贖罪日戰爭,在戈蘭高地前線奮戰。自一九六七年戰爭以來,他撰寫了大量文章與論文探討以阿衝突,倡議以色列/巴勒斯坦談和,接受以色列與河西岸與加薩巴勒斯坦地區的相互承認與共存,並於一九七七年成立「現在就和平」(Peace Now)運動。身為一九六七年以來以色列和平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其文章、論文與投身的政治活動,使他無論在以色列國內還是在國際間,都有相當重大的影響力。他的演說與文章都翻譯成多種語言,散布至全世界。

 

他最受喜愛的小說之一《我的米海爾》於一九六八年出版,甫出版便在文壇與政壇造成話題風暴,引發正反兩面熱烈討論。希伯來語版已銷售近十一萬冊,在最暢銷的晚報銷量為五十萬份出頭的以色列,這樣的銷售紀錄可謂大事。本書並已有三十種語言版本。

 

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黑匣子》也立即躍登暢銷排行冠軍,歷久不衰,並獲得費米娜外國文學獎,這是法國頒予外語文學作品的最高榮耀。

 

《愛與黑暗的故事》於二○○二年三月出版,這部格局恢弘的自傳體小說旋即成為奧茲至今在以色列銷售最快的著作,在歐洲出版時也造成轟動。在德國和義大利銷售破四十四萬冊。此外本書已在全世界獲得十項獎項,包括二○○四年的法國文化獎與二○○五年的歌德獎。目前已在超過二十五個國家發行,其中包括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語版本發行的背後有個悲哀卻又感人的故事:二○○四年時,一名巴勒斯坦青年在一次巴勒斯坦恐怖攻擊中喪生。這名受害者是二十歲的法律學生暨音樂家喬治.庫利(George Khoury),他不是在恐怖攻擊中被炸彈或流彈誤殺,而是在慢跑途中遭恐怖份子坐在汽車中從他背後開槍射殺。凶手事後坦承誤殺:「抱歉,我們以為他是猶太人。」

 

喬治傷心欲絕的父母親為了紀念兒子,做了一件深深震撼他們同胞的事:他們自費找人將《愛與黑暗的故事》翻譯成阿拉伯文出版。庫利夫婦希望藉由增進彼此了解,減少像他兒子這樣的悲劇,也認為文學是促進了解的重要橋梁。阿拉伯語版於二○一○年二月問世,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書店現身,引起相當正面的回響與諸多好評。奧茲因此項計畫結識庫利一家人,他也深受庫利義舉所感動。

 

除了阿拉伯語版之外,《愛與黑暗的故事》庫德語版也於二○一一年悄悄在北伊拉克一家書店中上市。儘管這是非正式授權的盜版翻譯本,作者本人得知這項消息後仍然覺得欣慰。

 

 

 

 


上一篇(楊德昌電影回顧展) 回目錄 下一篇(徐冰)
回藝術家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