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網 ® 中華藝術網facebook
2024/03/29 星期五
藝術音樂
藝術影星
藝術歌星
藝術文化
藝術設計
藝術表演
藝術公益
藝術國際
藝術家
圖書雜誌
藝術FB
設為首頁宗旨會員與我們聯絡訂閱電子報加入我的最愛
文化創意 藝術表演 電影 視覺藝術 油畫 藝術管理 藝術出版 JOSS健康 藝術數位學院
藝術數位學院快速搜尋
 
  金曲獎的時代包袱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更新日期:2017/07/05 08:32:28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7/07/05 08:31:34   中華藝術網編輯部 報導

文:陳詠晴

第28屆金曲獎落幕了,結果就不再贅述,不少人認為這是一次「世代交替」,指的是出道滿20年的五月天在「最佳樂團」、「年度歌曲」兩項大獎的角逐上均敗給近期震撼獨立圈的新團草東沒有派對,並想像成一次「夢想與魯蛇的對決」。這樣的討論似乎反映出人們急於抓住風向的渴望,然而世代交替並非能用單一事件一錘定音,對兩樂團的「性格劃分」(夢想與魯蛇)也頗為輕率。

世代交替無疑是一個多方面持續發生的漸進過程,它絕非單單「五月天的時代過去而草東的時代到來」如此單純。光就音樂層面來看,這個多方面漸進過程包含了新世代接觸到與以往不同的音樂風格、新的音樂產製與宣傳方式、網路時代削弱了主流的統御且強化各分眾勢力、獨立出身的音樂人進到主流製作團隊、還有整份入圍名單與評審團組成。

這些在傳統主流體系外的活動行之有年,過去卻少能撼動主流,尤其是金曲獎這種主戰場。加上不管是怎樣形式的世代交替或新生的次文化,主流體系一向有辦法收編為己有。我們可以說身在主流音樂裡的人,無論是生產者或消費者,都太習慣了它的產製過程與環境,對於主流世界之外的動態絲毫不覺。臉書上的文青或知識份子們常自嘲活在同溫層中,而主流音樂就是一個更大、更厚的同溫層,眼下發生的世代交替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發現平行世界的驚奇,更有異星人入侵般的恐慌了。尤其許多在樂壇資歷顯赫的前輩,對於主流的「失敗」耿耿於懷,對於典禮直播也顯得意興闌珊。

從他們表現出的挫折中,我們似乎稍微懂得了這個創立自解嚴後、已經28歲的金曲獎「究竟是什麼」。

光看名字,金曲獎的這個「曲」字可能就說明了一切(英文為 Melody(旋律)而非 Song(歌曲)」,不僅要表揚一首好歌,還要是一首旋律優美、朗朗上口、有「傳唱度」的好歌。最早的金曲獎甚至是沒有專輯獎的。你能想像它在1990年創立時的時代氛圍、台灣的主流音樂是如何與金曲獎一同成長的嗎?28年後的今天,金曲獎雖然仍舊在主流樂壇具有影響力,卻再也無法涵蓋台灣百花齊放的音樂風格,更別說是各種千奇百怪的美學觀點了。假設樂壇是個金字塔,過去金曲獎與主流音樂代表的頂端會把主流外的勢力吸收到內部、融合發展、再往上往外揮灑;如今則是,這些向來被金曲獎所拒斥的,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反過來由外部直攻頂端了。

更精確地來說,這是一場裡應外合的成功。前面提及的世代交替,早已滲入主流音樂圈,許多大牌歌手的專輯裡不乏獨立音樂人參與;就算是金曲獎評審中,不少人也具有不同於主流的美學思維,直接或間接參與獨立音樂產製的比比皆是。簡單來說主流音樂圈早就知道主流外有許多優秀的音樂及人才,優秀到這些人被允許跨過籓籬,被允許挑戰主流既有的規則。雖然如此,儘管上述的狀況在主流樂壇仍只被部份業界人士所認知,另一部份的人與大部分歌迷尚未意識到其發生,以致於草東的專輯在未走正規發行的情況仍狂銷破萬張,卻仍有一狗票人連草東究竟是台灣人、中國人也毫無頭緒。

這當然可能只是過渡期,也許主流很快就找到吸納這股力量的方式,就如過往歷史一般。只是,從許多獨立藝人選擇「自己幹」的態度,以及主流、獨立雙方對於市場的操作策略差異來看,短時間內難有結論,今年的金曲獎卻明明白白地指出「最受大眾歡迎的音樂」與「專業評價最高的音樂」果真有不小的落差。這種對於音樂水準的要求,顯然牴觸了大眾長期被豢養的口味,連強調傳唱度、流行度的金曲獎也不得不做出今年的取捨。這個結果造成的爭議,意味著主流體系得反思過往在音樂上的守舊,而非主流則要花更多力氣與時間獲得主流歌迷的認同。

如此看來,作為主流音樂世界的代表獎項,金曲獎遭受這樣的「攻擊」,我們或者可以預期明後年的傳統主流勢力有望反撲,努力鞏固他們的勢力範圍,以求奪回金曲獎的詮釋權。在唱片銷量持續下探的現在,許多樂壇前輩巴望著昔日榮光再現,金曲獎或許就是他們的一大心靈支柱。但仔細想想,老人家感嘆的和年輕人視為機會的,不正是同一件事嘛!那不用多想,這絕對是好事;要是反過來(年輕人感嘆、老人家眼睛一亮)則絕對是糟到不行的壞事了。

金曲獎的另一個時代包袱則是獎項的設置邏輯。今年公佈入圍時,首開先例、不分語言的「年度專輯獎」一次讓24張專輯入圍令眾人大惑不解,後來獲得該獎的桑布伊《椏幹》卻在「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敗給阿爆《vavayan. 女人》,再度讓人摸不著頭緒。有網友妙喻,單科得分最高,不一定會是總分最高,這理由聽來頗令人信服。不分類型的年度專輯獎得主,本來就不非得同為個別類型獎得主,就連葛萊美獎,雖然不乏像往年Adele《21》、Taylor Swift《1989》全部包辦的例子,依然有過不少例外。

儘管如此,今年的年度專輯獎依然十分荒謬,理由為何?假設「年度專輯獎」的給獎邏輯與考量不同於「各語言最佳專輯獎」,那麼「各語言最佳專輯獎」的入圍者當然也就不能理所當然地入圍「年度專輯獎」了,而是應該重新評選不是嗎?當頒發此獎時,主持人黃子佼在台上說:「我們看看入圍名單有那麼多……破了世界紀錄了!」這個世界紀錄,恐怕不是好的那一種。

金曲獎既然過往在美學、風格上都無法反映現下台灣的整體音樂狀況,那麼在獎項的設置上自然也有需要與時俱進之處。自10年前生祥公開拒領獎座開始,取消語言分類的呼聲便不曾間斷,今年又因「年度專輯獎」落落常的入圍名單,使得這個問題再度浮上檯面。不少人認為區分語言是一種文化資源的分配,或有政治考量,這話恐怕只對了一半。獎項的設立,若不想要每個獎都是所有參賽者一起角逐,想要有所分類的話,那無論怎麼分都會遇到一模一樣的情況。

最公平的方法,就是只保留「年度專輯獎」、「年度歌曲獎」這種所有人都能角逐的獎項,但大家一定會認為這樣「鼓勵不夠多」。之所以要分類,就是因為可以多幾個鼓勵名額,也可以縮小評選的數量;然而要怎麼分類,當然就是同一類能找出適當的參考點做比較,最好這群人有共同的文化與歷史,不然的話我們大可以自由分類,比方身高170公分以下/以下各一類,或是手掌張開可以按8度以上/以下各一類。

在台灣以語言做為分類,直接就能反映該族群的文化歷史,不見得比起按「西式音樂風格」分類來得差。不然,像江蕙、洪榮宏的音樂,究竟該怎麼硬安一個音樂風格名稱上去呢?分類這種歸納的行為永遠不可能完美,一對兄弟性格就能天南地北了,想要求同一個音樂分類底下的作品面貌相仿,困難程度不難想見。我們只能儘可能做到涵蓋台灣音樂裡具一定規模、重要性、影響力的各個群體,主事者儘量寬容積極,覺得沒被善待的儘量主動發聲,也就是了。

最後想淺淡輿論談論的「金曲獎金音化」問題。金曲與金音的意義有重疊嗎?將來可能合併嗎?兩者的差異網路上已有不少論述,短期內應該不可能合併。不過,重新全盤整理台灣音樂現況,調整出更適合的金曲獎項有其必要。音樂風格當然可以是納入的一種可能,只是不應該是全面取代語言類獎。

以葛萊美獎做為靈感來發想的話,前述江蕙、洪榮宏的音樂,乾脆就定名為「傳統台語演唱歌曲/專輯獎」,讓這類傳統台灣流行音樂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有所依歸,也不致得不到認同;而像滅火器、李英宏的音樂,就可以報名按音樂風格的分類裡。風格的分類再設置個別的藝人獎而非歌手獎,讓一般演唱的歌手、饒舌歌手、樂團等等都能一同競逐,一方面降低饒舌歌手的得獎門檻,一方面也給予樂團更多機會(自從有了最佳樂團獎後,這個保障名額讓許多樂團太過安心,忘記他們也就只有這麼一個獎,不像歌手有6個名額)。

重點是,做為台灣流行音樂的至高指標,金曲獎不能忘記自己守住過往成就之外,還有彰顯現在與預見未來的任務。我們期待的絕對不會是一個品味獨特卻得不到大眾歡心的金曲獎,而是能夠兼顧大眾與分眾,無論在高度與廣度都能為人稱道的金曲獎。沒人能預知未來的世界裡,音樂產業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前人津津樂道的主流體系崩毀了無數次,又再以不同形式重生,也許再也沒有可以統御一切的天團或天王、天后,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台灣的音樂從主流到非主流,最芭樂到最實驗,都能讓身為台灣聽眾的我們感到驕傲。





相關文章:
與時俱進的金曲獎 袁永興 緣氣:(2065)

上一篇(聯合國慈愛緣起 全球唯一)  下一篇(何為回向?為何要回向?如)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