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結合金箔 蘇孟鴻畫作勾人

分類:產業




罌粟結合金箔 蘇孟鴻畫作勾人

2012-12-25 01:14 中國時報 【江家華/台北報導】

 ▲蘇孟鴻作品「每個中國人都該有的一張畫」,以象徵華麗貴氣的牡丹花,傳達「追求財富」為中國人向來追求的慾望。(耿畫廊提供)

 ▲蘇孟鴻作品「每個中國人都該有的一張畫」,以象徵華麗貴氣的牡丹花,傳達「追求財富」為中國人向來追求的慾望。(耿畫廊提供)

 藝術家蘇孟鴻挪用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的《荷花蝴蝶》,以大膽鮮明的用色,讓原來清新高雅的荷花、蝴蝶流於俗艷,另繪入藏傳佛教中的護法金剛,以金箔貼出雲海。多層顏料堆疊,刺激觀者感官,簡直成為分泌賀爾蒙「多巴胺」的慾望圖像。蘇孟鴻藉著他的作品直指慾望原為人性所趨,但是否耽溺於欲望就在「一念之間」。

 卅六歲蘇孟鴻在台北耿畫廊推出個展「罌粟、金蓮、多巴胺」。概念延續他自近十年來追求的「開到荼靡」盛極而衰的哲學與美感,他慣常挪用中國富麗的花鳥畫為背景創作,像是這次個展中,他將故宮收藏的宋代古畫,融入金箔、浮世繪等強烈的日本藝術風格,將作品處理到極豔勾人的程度。

 「罌粟、金蓮、多巴胺」這個命名,來自他這次作品中運用的三種象徵慾望的元素。「罌粟」形狀華美絢麗,是多種鎮靜劑的來源,也能製成讓人成癮的毒品。「金蓮」指的是《金瓶梅》女主角,典型「蕩婦」代表,也是邪惡淫慾的象徵。「多巴胺」是促使人類產生慾望的賀爾蒙,主掌大腦的情慾與感官。他以此創作共廿件繪畫與雕塑。

 他的作品《流霞色染紫罌粟》臨摹故宮的罌粟花古畫,在華麗色彩表面,呈現斑駁質感,並以似雲流動的造型,結合金箔的魅力,創作出絢爛華美。

 作品《潘與潘》則借用潘金蓮與希臘神話中的精力旺盛的牧神「潘」(Pan)交媾的場面,直接呼應慾望與耽溺的主題。蘇孟鴻表示,他閱讀《金瓶梅》這部作品受到很大震撼,過去印象中以為這是本奇情淫書,但真正讀了之後,發現書中呈現的是明末市井,人們沉淪在權力、金錢與欲望的追求,墮落沉淪而得不到救贖。他不免拿書中的狀態與現代社會比較,令人傷感的是,竟是那樣類似。畫中參雜的佛教圖像元素,也彷彿某種警示。

 「罌粟、金蓮、多巴胺」展覽於耿畫廊展出至明年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