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承先啟後的60年代,兩岸詩風是否有著明顯的不同與影響?」在這樣的探索思維下,現任《星星》詩歌理論月刊主編的60年代大陸詩人潘洗塵,與台灣60年代詩人顏艾琳,合力企畫推出《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並於31日舉辦「兩岸60詩人高峰論壇」,聚集兩岸詩人共同研討詩的影響及不同環境下的書寫。
60年代生的詩人目前正是兩岸文壇的中壯一代,也是兩岸在政、經發展上有著明顯差異的年代。顏艾琳表示:「這一輩的大陸詩人歷經文革和經濟快速起步,許多詩人離鄉背井,棄文從商,如今經商成功後,以『歸來派』之姿回到詩壇,並回憶梳理當年走過的文學理想。」相較之下,台灣60年代詩人在文學傳統承上啟下的角色更為鮮明,當年這群一起參加文藝營的年輕人,不似大陸詩人費盡氣力要擺脫上一代「朦朧派」的影子,而更能夠自由、原創地開創自己詩風。
由於大陸60年代詩人亟欲擺脫前輩詩人的主流風格,就產生了如「滿漢詩派」等100多個學派,而《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大陸主編潘洗塵從400多位詩人中,選出了60位具代表性的詩人,收錄詩作。
在他看來,生於60年代的中國詩人最大的群體特徵與史學價值,就在豐富性和多元性。同時期的台灣詩壇則有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社等,並選出24位詩人為代表。顏艾琳認為,台灣60年代詩人的影響反而是在於帶動80及90後的詩人,尤其在兩岸交流頻繁後,台灣詩風對大陸年輕人有著強大吸引力。
現任國立北教大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的方群則分析,雖然兩岸在60年代的環境截然不同,使得兩岸詩作在表現方式上有明顯差異,但也可發現後現代成為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排除語言、區域等差異,兩岸詩作在題材上仍有異中求同之處,例如經歷文革與戒嚴,兩岸詩作均可見反抗精神。在表現手法上兩岸則明顯不同,大陸詩人多直接敘事,採用「賦」的技法;台灣詩人多含蓄、婉約,偏向寫意,多用「比」、「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