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無法呈現的感動與力量

分類:學術




朱宗慶:數字無法呈現的感動與力量

【聯合報╱朱宗慶】

2012.12.29

表演藝術工作者,無論國內或國際上,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專業演出場地或知名藝術節中呈現,分享經過沉澱淬鍊的呈現與意念表達,並與觀眾產生文化及情感的共鳴和交流。如能在一個硬體設備完善的劇場表演,節目內容的掌握就關乎觀眾的感受和體驗,甚至他們的反應與回響也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藝術工作者必須不斷地追求夢想及挑戰自我,觀眾的熱烈掌聲、票房收入、場次等有形目標,雖然誘人;不過,在我多年的演出經驗中,有些事情遠比數字更重要;無法量化的,往往是激勵藝術工作者苦心竭力、堅持不輟的能量來源。

很多時候,我們會以藝術服務社會,用音樂和大眾做朋友。例如,戶外演出,即使場地條件不佳,音響設備不足,觀眾也常常是不期而遇的,但在這個過程裡,大家聚在一起參與藝文活動,卻很容易形成一股「共好」氛圍,彼此和諧互動、真情流露,齊心期待社會更美好。因為音樂的感染力,讓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無形連結,台上和台下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與在演藝廳裡的精緻演出所帶來的是不一樣的感動。這些看似尋常的事物,在戶外演出時卻顯得特別深刻。

有一次,樂團在戶外演出遇到大雨,大家先是非常有秩序地找地方避雨,有幾個年輕人衝上台來,因不明所以,我們有點感到訝異,沒想到,他們竟拿起手中的報紙、塑膠袋拚命往樂器上鋪,要幫樂器遮雨,雖是於事無補,但心意讓我們感動。雨停後,大家安靜地回到會場,熱情回應樂團演奏的音樂,演出後還主動幫忙恢復環境清潔,令人無比欣慰。

到養老院和醫院演出也是特別的經驗。老人與病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和一般觀眾不同,有人坐著輪椅或吊著點滴,還有一些陪同的社工、家屬及醫護人員,他們可能一邊吃東西、喝飲料,一邊欣賞音樂。結束後,沒有太大的掌聲或久久才響起掌聲,雖然不是我們習慣的反應,但是他們專注的神情,眼眶噙著淚水,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喜悅與滿足。用藝術到養老院或醫院做服務、分享,對樂團來說,能藉著三、四十分鐘的演出,為觀眾帶來一些安撫、一點快樂,非常值得。

另外,藉由母語詩歌的誦讀,國際移工和新住民與樂團開啟合作新頁。在排練過程中,她們的真誠與堅毅,以己身國家文化為榮、樂於分享的心情,讓樂團在感動的同時,也獲益良多。而透過音樂會演出,能讓觀眾認識這些國家的特有文化,促進交流和了解,開拓彼此視野與心胸,相互分享情感,也喚起更多美善及包容。我曾目睹,一位新住民坐在觀眾席,眼淚不停簌簌落下,聽聞熟悉的樂音和文字,想必是觸動她思鄉及身處異地的複雜情緒。

這些演出,跟掌聲不一定有關係,跟數字不一定有關係,但卻能為社會帶來溫暖與力量。在樂團的眾多音樂會裡,往往是這類演出最讓人感動,或許困難多一點,辛苦一點,卻令人回味一輩子,也是樂團之所以能不斷向前邁進的動力。這些難以忘懷的瞬間,都是一些平凡中的不平凡吧,我願意一直做夢,持續發揮生命的力量。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2012/12/29 聯合報】

 


主持人:朱宗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