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創意不怕抄襲
分類:兩岸
臺灣好創意不怕抄襲
‧兩岸商情 2012/12/12 臺灣創意再次刮起「颱風」,日前廈門文博會上,琳琅滿目的各式文創產品讓人大開眼界。看在眼裡還得想在心裡,本期推出系列報導,關注「臺灣創意哪裡來」,並作為海西文創發展之鑒。
【文/陳凌、陳懷安、陳成沛】
今(2012)年第五屆文博會上,臺灣展位多達700多個。台商展商帶來五花八門的展品,幾乎都被允許拍照。不僅如此,展商們還在現場熱情地為消費者介紹,展品用哪些材料製作、創意源自何方、有哪些功能等。
文創的價值應該不是體現在「比別人貴」,而是人們的認可。
台商熱情推介,其意免不了為開拓市場,但大陸市場何其大,臺灣創意真的不怕抄襲嗎?我們獲得的答案是肯定的。
應該說,不是所有的臺灣創意產品都具有高科技含量。也就是說,只要有「別人能做,我也能做」的模仿性思維,臺灣一些創意商品容易被仿冒。但臺灣人的自信就在這裏,發明者常常會自豪地表示「別人想不到,我做到了」,從思想上展現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事實上,有的時候,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刻意抄襲,真的很難說清。偏偏臺灣人不怕,一方面,他們會迅速申請各地專利,將產品亮相給諸位看客。另一方面,即使被抄襲了,他們手中還有另一法寶——品牌。
台商謝佩諭最近從臺灣帶來了一項「用黃金水電鑄在有機動植物」的技術,能使各種花草、水果、小昆蟲、家禽、海鮮保存在黃金內,永不凋謝。記者問及擔不擔心產品在大陸一上市就被仿冒?謝佩諭信心滿滿地回答:「我們花了8年時間抓住了核心技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的。即使被粗糙仿冒,我們也已經打造自己的品牌,仿冒品反而幫助拓銷」。
創意一定要有品牌觀念,這是臺灣經驗。而大陸也已經不能走「仿冒經濟」道路,技術和品牌雙贏,才能取勝市場。
文創不應漫天要價
臺灣著名創意設計大師包益民日前在廈門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文博會時說:「創意是有價的。」他認為,一個創意能夠讓人開價多少,創意就是價值多少,但創意不應漫天要價。
一把其貌不揚的陶壺2,000多元人民幣,一斤用有機方法種植出來的有機米超過50元人民幣……,這些在文博會亮相的臺灣文創產品買的人不少,但大多參觀民眾看到標價都會驚呼:「怎麼這麼貴!」當然,因為是文創商品,價值不能用一般商品的價格去衡量,只是,文創產品就一定要比普通的商品昂貴嗎?
「文以載道」,文創產品也正有這種功能,或載文或載道。它的價值高低,要從它所承載的內涵進行判斷:可能是某種特別設計,也可能是某種獨門技術,還可能是因為它的品牌文化。
一只陶瓷杯,是經過傳統工序錘煉、拉坯、捏製成型,然後經過傳統的窯燒,耗費了大量的柴木、人力、時間,終於燒製而成,這種做法做出來的杯子,售價肯定不斐。但是,其表面的窯變紋路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欣賞。實用者要說:「它還不如用現代工藝做出來的美觀。」懷舊者要說:「這種傳統做法就是有味道。」文創絕非一味復古。就算它確實耗費了大量的成本才燒製而成,除非所謂的藝術名家所做,否則它怎能算做藝術品呢?
一位原把目標鎖定女生禮物的臺灣文創業者坦言:「因為我做出來的東西是別人沒有的,所以價格由我來定。」臺灣法藍瓷的陶瓷商品價格並不便宜,但很多人認可它已經打響的品牌,也認可它的工藝、設計上的價值。臺灣鄭福星茶葉自稱賣的是文化而不只是茶葉,用「茶器花藝道」包裝品牌,賣的茶葉也要比人家貴。
但文創的價值應該不是體現在「比別人貴」,而是人們的認可。能夠吸引更多人注意,讓更多人選擇,讓人心甘情願為之消費,這才是其最應發揮的價值。不管是草根創意還是大師作品,都應該受到文創產業的重視。
很多文創產業成功人士有相似觀念:定位要高端。但是,得花多少錢呢?對於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企業來說,砸多少錢是在可承受範圍應該最為關鍵。而事實上,在產業發展道路上,不應該把眼光放在「創造出高單價的藝術品」之上。
製造業謀轉型 臺灣經驗可鑒 首次參加文博會的臺灣工藝之家協會,這次帶來了25名會員的幾百件作品,在35個展位裏展示、表演和販賣,人氣紅不讓。帶隊前來參展的臺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林國隆指出,這次他們特別帶來一些和生活緊密聯繫的創意作品,也就是「很生活化的工藝品」。 「生活化的工藝品」正是臺灣製造業的走向——以文化創意為指導,走服務業的路子。林國隆和他的水里蛇窯對此有很好的詮釋。 有80年歷史的水里蛇窯是臺灣目前存在最久的一個蛇窯,傳承至林國隆時已經是第三代,此時,曾有過輝煌歷史的窯業已呈夕陽之勢。面對一個即將沒落的陶瓷製造工業,林國隆尋求轉型,將產業注入活力,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關鍵是通過各種文創手段進行包裝。 現在的水里蛇窯已變身具有教育內涵的觀光工廠,開放遊客買票參觀,有專人指導捏陶解說窯業及水里歷史。水里蛇窯屢次成為臺灣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的成功案例,成立到現在已吸引超過300萬的觀光客。 臺灣的觀光工廠一直是其製造業轉型服務業的「利器」,觀光工廠可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帶動的旅遊效益非常可觀。因此,在經濟部極力推動,當下,具有獨特產業歷史文化的觀光工廠已成為臺灣民眾重要觀光旅遊標的。 大陸現在有不少傳統手工製造業,也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臺灣經驗可供借鑒。不僅是傳統工藝在創意、時尚感上的加強,融入現代生活往觀光服務業靠近也是大勢所趨。當然,還要做出特色、做好行銷。 【內容請見《兩岸商情》月刊2012年12月號】
主持人:兩岸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