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25歲雕塑五行展 25位藝術家協力跨年
分類:管理
伊通25歲雕塑五行展 25位藝術家協力跨年
‧典藏投資 2013/02/05
翻開現在活躍於藝壇的台灣藝術家展歷,幾乎每一位都曾經在伊通公園展出過,而這當初由莊普、陳慧嶠、劉慶堂所創立的藝術展出與交流空間,就要迎接它的第25年!
【文/郭怡孜】
翻開現在活躍於藝壇的台灣藝術家展歷,幾乎每一位都曾經在伊通公園展出過,而這當初由莊普、陳慧嶠、劉慶堂所創立的藝術展出與交流空間,就要迎接它的第25年!
伊通公園的核心人物,左起劉慶堂、賴純純、莊普與陳慧嶠。
伊通公園不是畫廊、不是美術館、也不是非營利的藝術基金會,但是每一位關心台灣當代藝術的人,時不時都要來這裡看看展覽,與主持人劉慶堂或陳慧嶠聊聊,或許,還會不經意遇到藝術家或藝評人。來這裡看展覽,總要在一樓入口處牆面的壁龕讀一下展名,走上狹窄陡峭的樓梯,停駐二樓的小小空間看點作品,再往上走到三樓主展區,就像先是聆聽一首歌的序曲,然後再進入主旋律,拼出展覽的全貌,接著繞進隔壁櫃檯區,再看幾件作品,翻翻展出資料,即是完美的尾聲。
25年來的堅持
由幾位對當代藝術有著共同理想的成員,創立於1988年的伊通公園,舉辦過無數當代且具實驗性的藝術展覽,累積了豐富的重要文獻,已經成為台灣藝壇的重要一環。這裡不僅是許多藝術家展露鋒芒的平台,更是來自海外的藝術圈人士必訪之地。一個沒有財力作後盾,又不太能營利的藝術展演空間,走過25年,是一個奇蹟,也是經營者堅持不懈的成果。伊通空間的存在,是台灣文化界的驕傲。
黎志文《之間》.花崗岩、玄武岩.2012。
伊通公園除了作為當代藝術的展演場所,也經常透過正式的座談或非正式的聚會,論述關於藝術的種種。隨著歲月流轉,許多當初經常在伊通聚會的藝術界人士各擁一片天,或許仍心繫於此,卻無暇經常造訪,也就逐漸散了。約莫從2008年開始,劉慶堂有心延續伊通公園成立之初的討論風氣,遂以各種名義邀請藝術家與同好來到展覽空間之外的二樓,他張羅菜餚,下午泡茶、晚上飲酒,讓大家自在地討論、激盪關於藝術的各種想法,每個月更有固定的「三三會」。如此的交流與互相啟發,使藝術的涵養,自然地滲透到空間裡面,讓二樓的伊通生活空間,嚴然成為具有台灣在地特色的藝術沙龍。【《典藏投資》2012年1月號
主辦單位:典藏投資
主持人:郭怡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