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加密貨幣的未來
分類:國際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9/07/26 編輯部 報導
作為加密貨幣代表的比特幣,從2018年的17,000美元高點慘跌近80%,跌到3,500美元,今年初起又翻漲到約11,000美元。再加上臉書在今年6月宣布即將發行加密貨幣Libra,使得加密貨幣從過街老鼠又成為金融科技的顯學。筆者對私人發行的加密貨幣從不看好,雖然此次加密貨幣熱潮捲土重來,筆者仍不看好,試析如下。
加密貨幣是一種僅在數位世界以電腦數碼存在的虛擬貨幣,而且,加密貨幣發明的目的,就是要使持有者可以匿名並繞過銀行系統,完成交易。
金融學教科書在討論貨幣的基本功能時,不外乎交易媒介、價值儲存和記帳單位。根據此定義,似乎加密貨幣最少能滿足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但以加密貨幣的代表比特幣觀之,目前接受以比特幣作為償付工具的商品或服務,雖逐漸增加但仍極為少數,最有名的是布蘭森的維珍航空接受以比特幣預訂其未來將推出的太空之旅。
而且,比特幣的特性雖然是點對點交易,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比特幣交易,仍透過中間的交易所進行,以致交易成本高,且交易確認費時。而比特幣價值的劇烈震盪,更使得比特幣不能滿足作為價值儲存和記帳單位的基本貨幣功能。
更嚴重的是加密貨幣體系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要繞過銀行體系,因此加密貨幣的發行者及中間交易商都不受政府金融法規的規範及監理,以致弊案頻傳,受害者求救無門。根據CipherTrace統計,僅今年第1季,加密貨幣體系的弊案,包括盜竊、詐騙等,高達12億美元。今年年初加拿大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QuadrigaCX執行長在印度神秘去世,卻未留下該交易所持有的加密貨幣之密碼。美國紐約檢察長也在4月對美國排名前幾名的加密貨幣交易所Bitfinex展開調查。比特幣自創立以來,也是弊案頻傳,2014年,當時比特幣最大的交易所Mt. Gox被駭客入侵,失竊了85萬比特幣,以致倒閉。
而加密貨幣的匿名特性使得加密貨幣成為罪犯從事非法交易的天堂。最有名的案例是國際藥物黑市Silk Road用比特幣來從事交易。在全球追稅和反洗錢/防資恐的浪潮下,當政府對銀行交易透明度的要求不斷提高時,很難想像政府會容許匿名的加密貨幣成為非法交易的庇護港。
臉書在6月宣布發行加密貨幣天秤(Libra)的計畫。Libra和現有加密貨幣的相同處是都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加密。但不同處在於(1)現有加密貨幣的價值由市場供需決定,以致波動大;Libra的價值則透過百分百儲備及自由兌換機制,和一籃子主權貨幣的價值掛鉤。(2)現有加密貨幣是完全去中心化,任何單位或個人皆可競逐區塊鏈節點的地位,但Libra協會成員卻是唯一可參與Libra背後區塊鏈運作的單位,因此Libra是特許下的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
臉書6月原本宣布明年即可推出Libra,但面對美國及歐洲政府提出諸多質疑,已改口在取得政府核准前,不會推出Libra。表面上美歐政府的主要質疑在於對客戶資料的保護、客戶普惠性,以及反洗錢/防資恐的漏洞。但更深的疑慮其實是當臉書對客戶行為的掌握已經如此深入時,是否應容許臉書藉由Libra取得客戶更私密、更切實的金融交易資料,而賦予其「時刻都看著你的老大哥」地位。
貨幣的發行是主權政府的重要權力,加密貨幣要從政府手中奪取發行貨幣的權力,不容易。
(作者是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富邦金控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