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潮「藝」 起來 金融海嘯也不怕

分類:產業




嬰兒潮「藝」 起來 金融海嘯也不怕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13.09.23

台灣中高齡人口成表演藝術觀眾生力軍,圖為成立二十年的金枝演社演出「浮浪貢開花」時,高齡九十八歲的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中坐者),也與家人、朋友一起來欣賞。

中高齡人口已成台灣表演藝術觀眾忠誠生力軍。文化部統計,二○○八至二○一一年,五十歲至六十四歲年齡層,是近四年來觀看表演藝術人口中唯一逐年穩定上升的族群。

統計顯示,全台五十歲至五十九歲人口欣賞表演藝術(含流行演唱會)的比率,自二○○八年的三成八,成長到二○一一年的四成六;六十歲至六十四歲人口則從三成四增為四成,遠較青壯年成長幅度高。雖然他們仍非參與藝術最主要人口,但穩定程度連金融海嘯期間也不受影響。

 

文化部綜合規劃司司長李連權表示,全球各國民眾藝文參與度都隨年齡增加而降低,台灣雖不例外,但中高齡參與度成長得比青壯年還快,堪稱特殊現象。

 

李連權指出,中高齡者正屬台灣一九五○年後出生的戰後嬰兒潮,經濟相對穩定,開始有餘裕接觸藝術;他們在青壯時期接連碰上「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鄉土文學論戰、台灣電影新浪潮等重要文化事件,如今邁入中高齡,已擁有較豐裕的社會資源,職場腳步漸漸放慢,而投入藝術欣賞。

 

國家交響樂團(NSO)執行長邱瑗說,這群中高齡人士很活躍,不但場場全勤報到,彼此還會互動,熱心招呼別人一起來。

 

邱瑗表示,這些人許多是趕在前幾年退休、以享最優退休金機制的公教人員,孩子大了,又沒經濟壓力,才能好好享受藝術。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行政總監張敏宜說,中高齡觀賞人口增加,應與一九八○年代小劇場運動開花結果有關,「那時做劇場、看劇場的人,現在正是中高齡人士。」

 

例如今年廿七歲的屏風表演班與當代傳奇劇場、廿五歲的果陀劇場、廿歲的綠光劇團與金枝演社,都源於那個時代。張敏宜說,屏風李國修、綠光吳念真的戲越來越生活化,引起台灣社會共鳴,「連我七十多歲爸爸也一看十幾年,說這種戲他才看得懂。」

 

台灣中高齡人口成表演藝術觀眾生力軍,圖為成立二十年的金枝演社演出「浮浪貢開花」時,高齡九十八歲的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中坐者),也與家人、朋友一起來欣賞。

【2013/09/2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