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女性藝術 演繹五部曲
分類:藝術文化
現當代女性藝術 演繹五部曲
2013-06-23 01:48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林阿琴1933年膠彩畫《南國》。
↑林阿琴1933年膠彩畫《南國》。
她和她的創作 ↑98歲的林阿琴,19日特地從美國返台參加北美館「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展。
她和她的創作 ↑98歲的林阿琴,19日特地從美國返台參加北美館「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爬梳一甲子以來,在台灣具「現代性」與「前瞻性」特質的女性藝術風貌,展出十八位藝術家的一百五十組件作品,涵蓋膠彩、水墨、油畫、版畫、攝影、雕塑等媒材。雖然她們的藝術年華反映各自的人生際遇,卻同樣展現「女性柔軟與堅韌的意志力」。
「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將一九三○至八○年代分成五個時間帶,日治後期代表藝術家有張李德和、陳進與林阿琴;一九五○年代有袁樞真、孫多慈、吳詠香三位大陸來台畫家;一九六○年代有鄭瓊娟、李芳枝、黃潤色和林燕以現代藝術為訴求者;一九七○年代鄉土反思時期,有王信的報導攝影、李重重的抽象水墨、卓有瑞的照相寫實為代表;一九八○年代國際化潮流,呈現薄茵萍、陳幸婉、賴純純、李錦繡、李錦綢五位代表。
策展人雷逸婷表示,每位藝術家展出六至八幅當年代表作和後續創作,窺見女性藝術家突破自我的豐沛能量。
參展藝術家當中,最年長的是九十八歲的林阿琴。林阿琴是已故藝術家郭雪湖的太太,也是日治時期膠彩女畫家之一,一九二八年就讀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師承鄉原古統學習膠彩畫,即展露繪畫才華。也因為鄉原古統的介紹,林阿琴認識郭雪湖並結婚。為了支持郭雪湖的藝術生涯,千金小姐出身的她,婚後一肩挑起教養子女和家庭經濟重責。
這次展出《南國》、《黃莢花》為「台展」入選畫作,和一九五○年獲台陽獎第一名的《元宵》等人物畫,流露纖細靈巧的氣質,也保留日本膠彩畫有「燕帶」的典型裱褙。
特地從美國返台的林阿琴,看到七、八十年前的作品時靦腆地笑說,「這都是學生時候『憨憨地畫』,從早上畫到下午會忘記吃飯。」
一九六○年代後,林阿琴以家庭為重心暫停創作,一九七○年代移居美國,才又重拾畫筆,近年因為聽力視力衰退,已無法作畫。兒子郭松年說,母親曾遺憾地說,「好馬綁在將軍柱」(台語),「但她這輩子最操煩的還是家人。」
女性藝術家為婚姻和家庭奉獻犧牲,不少人因此淡出畫壇,不再創作;有人則是有機會重拾畫筆,也有人選擇最後孑然一身,回歸創作。這次展出難得公開的作品,包括「東方畫會」首位女性成員黃潤色一九六○年代早期的抽象畫作,當年發表後至今才又再度展出。
而開啟台灣報導攝影先河的女攝影家王信,展出「埔里」與「台中」兩個系列,過去只在雜誌書籍發表過,這是首度展出原作。
主持人: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