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幫助我們理解不可見的事物

分類:藝術文化




 Xavier Veilhan夏維耶魏漢 藝術幫助我們理解不可見的事物

撰文/黃伊涵

1963年出生的法國藝術家夏維耶.魏漢(Xavier Veilhan)以大型、單一色調的雕塑作品介入公共空間聞名國際。他喜歡以不定點介入方式,在不同城市、公園或居住環境展示作品,當中包括凡爾賽宮《Veilhan Versailles》(2009),哈特菲爾德 (Hatfield)《Promenade》(2012) 和洛杉磯《Architectones》(2012-13)。他的創作多元,包括攝影、錄像、繪畫、雕塑、與裝置,橫跨多樣領域,包括音樂與時尚界,其中與法國電子音樂歌手或團體的合作,包括AIR、Sebastien Tellier也為人津津樂道。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常涵蓋著各式各樣的市井人物、物件和動物造型,極具個人風格。借助複雜裝設,魏漢成功突出作品的娛樂的元素,營造了一個充滿象徵、隱喻和其他多重意義的世界。他著眼過去,解構傳統類型和圖像,例如重塑馬像、按傳統標準製作各種動物、把虛無靜物畫 (vanitas) 的虛構轉化為近似普普藝術等等,為的是要從整體經驗中與觀賞者交流、溝通。魏漢認為,無論是藝術的表現方式,或是作品的展示方式,都屬於自己的藝術主題,因為展品最終會成為整體的一部分作現場演示。

當代藝術新聞:在香港貝浩登為您舉辦的雙個展中,您的《Mobiles》系列首次亮相,這些作品也大部分是特別為貝浩登畫廊所量身訂做。這系列作品最大的特徵在於,他們都是被懸掛在半空中的幾何物體,他們像是天秤一樣從中間分別伸展為左右兩端:一端是單根的長管、一端是繁複曲折的長管或圓球組合。這系列除了會隨著風擺盪變換方向,材質上也使用了光面的玻璃纖維和方形的黑炭管。這樣看似簡單平衡的架構,其中卻隱含了精密的物理規則與計算與視覺上的矛盾。可否請您談談這系列的作品呢?

Xavier Veilhan:香港貝浩登畫廊設址於29樓大廈的17樓,相當於處在香港半空中的位置,這次作品懸浮的靈感也是來自於此。炭很輕盈,但是一方面又非常僵直,不容易折曲。我選擇這個元素,是想讓這件雕塑看起來像是在紙頁上用鉛筆畫出來的線條,但是這樣的線條卻又不存在於二元空間之中,反而真實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件作品有趣在於,就材質上它有很量綱的一面,同時擁有一幅圖畫的合理性,就像一個擁有多角形面向的物體。我試著討論哪些東西不能存在於圖畫,那些不能存在於現實,藉由這種違反自然法則的狀態,來凸顯其中的矛盾性。懸掛的作品會隨著空氣的流動改變它的樣貌,這樣的方式主要用來改變物質給人的僵硬感。我希望我的作品像是有生命似地,無時無刻不斷地改變面貌,像是一隻動物或是一只盆栽。如果你從這窗子看出去,會發現每天的景色大致都相同,但是仔細一看,會發現雲的形狀每天在改變,人的流動也不一樣,如果你日夜觀察海浪潮汐,你感覺每天他都在重複一樣的頻率,但是沒有一刻他們有著完全相同的姿態,這也是為何我會如此著迷於自然與物件的形體。

當代藝術新聞:在您的作品中感覺得出您對物理學、數學、科學方面知識的熱愛,這是否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您的創作?

Xavier Veilhan:藝術是利用一個可見的物質來幫助我們理解不可見的事情,像是重力、速度..等等。舉例來說,當我們看著一個玻璃杯,跟用顯微鏡去看這個玻璃杯,得到的視覺經驗是截然不同。但實際上主體的物質性並沒有改變,而是我們觀看的方式改變了,所以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景致。同樣的道理,藝術家會依照他觀看事情的角度與距離來評論他的主題,而不是發明了一個新的東西。就像是現在您在訪問我,在您報導一件新聞或是人物,您會選擇一個切口深入事件的本質,並圍繞著現實已存在的事物加以發揮,藝術家的工作也是如此。

當代藝術新聞:您的合作對象與客戶來自各種不同的領域,包括市政府、美術館、畫廊、私人藏家、精品名牌..等。這些合作經驗之中,存在的最大差異為何?

Xavier Veilhan: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對方理解藝術與否。我常常會與LV或者是精品名牌合作,像我曾經來到台灣就是為了一個跟香奈爾合作的計畫。跟這些名牌公司合作並非全然因為經費的需求,而是這樣的合作會擦出許多花火、誕生許多有意思的作品。與名牌合作常會有許困難之處,其中要花很多時間在解釋與溝通上頭。對方常不明白藝術家為何要如此做,藝術家也搞不懂為什麼對方會有這樣的反應。但不管對方是不是理解藝術,我首先會和合作的對象坐下來討論,看看對方的空間條件與需求是甚麼,而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真正激盪出一些火花。當想法出現,達成共識後的下一步就是執行。我喜歡創作的任何一個環節,包括前製構思討論、中期的製作、末期觀眾對作品的反應與互動。我無法一有想法就馬上動手去做,我一定要先與人討論後,才能進入執行的層面。

當代藝術新聞:不論是在歐洲或是亞洲,有很多的年輕藝術家都以您為榜樣。對於這些藝術新銳,在創作上您有沒有甚麼建議呢?

Xavier Veilhan:關於起業初期的狀況,我僅有的記憶便是當時為了錢傷透腦筋;沒錢買材料、沒錢旅行,我有很多想要執行的計畫、想做的事情,但是卻都因為資金的關係無法付諸實現。即使如此,我唯一想給年輕藝術家們的忠告就是動手去做。世界各地有很多年輕的藝術家,他們有很前衛、很特別的計畫,但他們常會不自覺地陷入一個自我設限的情境,延遲了執行計畫的時機。其實重點在於你是否有動手去做,是否詳實徹底地研究你的主題,在其中要不斷地在錯誤中重複辯證才能找到作品中真實的價值。我想,找到一個主題固然重要,但作品是否能超越這個主題才是更要努力的部分。我想執行一個藝術計畫的過程,就像是地質學中的測試實驗,必須要在主題中不斷探測、量化,推敲未來作品的發展是否有趣、是否吸引人。有些藝術家剛開始的想法很棒,執行起來也讓人非常期待之後作品成形的面貌,但是這個原始想法如果不能銜接到另一個新的想法,整個計劃就會像鑽進個死胡同,到頭來只是不斷地繞圈圈,所以這個步驟是最困難,但相對來說也是最精隨的。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8月號】

 

主辦單位:當代藝術新聞
主持人:夏維耶.魏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