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代化追求的是現代社會,也就是工業社會,其主要增長模式是工業主義的物質增長;後現代社會,也就是後工業社會,增長的模式向文化主義轉向,生產目標也從工業社會無限制的開掘自然資源轉向後工業社會對文化資源的利用。
從幾米 看台灣內容故事力
文化資源成為後工業社會的主要生產要素,具有資訊、知識和創意等不同形態。按照愛德華.泰勒所論,文化資源包括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一切歷史文化資源和現實文化資源,包括了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因此,文化產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勝任力要素,就在於如何開掘這些文化資源,使其變成文化產品,成為文化品牌,最後實現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的創意管理能力包括了內容故事力、科技創新力和創意領導力等三個核心能力。與大陸文化產業人才素質相比,筆者認為台灣文創人士在故事力、創新力和領導力方面都具備非常明顯的優勢。這一點,可以從最近筆者參與評議的台灣暨南大學開展的三個文創產業案例研究中得到明證。
我們可以從幾米品牌的經營創意看出台灣打造文化創意的故事力優勢。幾米品牌源于幾米繪本,這種繪本在十餘年前推出時就順應了從文字閱讀到圖像閱讀的青少年閱讀消費的時代變化趨勢,但又做到了「圖像與文字的搭配非常巧妙」,滿足了現代社會陷入城市森林的心靈隔離,將閱讀方式從肉眼閱讀推進到了心靈閱讀。
幾米的故事創意既單純又複雜,既意料之外又情感之中。現代人越來越渴望內容的消費,產品僅作為內容消費的物理載體。幾米繪本創造了一個富有詩意的意象世界、審美世界和情感世界,創造了一種新的情感意義和符號價值,而這種情感意義和符號價值又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所有都市社會都極度渴求的基本價值,因此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
無論是異業跨界經營還是藝術授權行銷創新,或者是向影視、遊戲等文創業的其他領域拓展,文化產業的商業模式是可以借鑒和模範的,其本身不構成企業的核心價值,而擁有智慧財產權化的符號價值,才是企業稱勝的王道,所謂「內容為王」。
而這個王道,就是故事創意的能力。這一點,英國J.K.羅琳的《哈利·波特》是一故事創意的里程碑,而大陸的盛大集團企圖通過盛大文學的網站平台,也似乎想要贏得這種內容創意的故事力優勢。這些優勢,我們能不斷地從賴聲川、林懷民、朱宗慶等等許多台灣的文創前輩和活躍在校園社區的青年才俊身上看到。
從蒙恬 看文化與科技融合
我們也可以從蒙恬的設計創新看出台灣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力優勢。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是文化產業得以成為產業的先決條件,也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外在保障。文化與科技的結合就是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正如《2008世界創意經濟報告》提到,文化創意包括想像力,是一種產生原創觀念的能力,以及能用新的方式闡釋世界,並用文字、聲音與圖像加以表達;科技創新包括好奇心、一種勇於實驗的願望和在解決問題時創建新的聯繫。
大陸學者厲無畏也指出,科技創新是通過效率的提高使人擁有更多的自我時間;文化創意是通過內容的創造使人在有限的自我時間中擁有更精彩的體驗。科技創新在於改變產品與服務的功能結構,為消費者提供新的、更高的實用價值,或改變生產工藝以降低消耗和提高效率;文化創意為產品和服務注入新的文化要素,如觀念、感情和品味等因素,為消費者提供與眾不同的新體驗,從而提高產品與服務的觀念價值。
科技商品如何結合文化元素,尤其是作為中國的科技企業如何善用中國的傳統文化要素,蒙恬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技術研發到了一定高度和瓶頸之後,蒙恬「開始在設計上投注更多的心力」。
在這裡,設計就是促進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融合的手段。按照丹麥設計中心的設計階梯,蒙恬將「設計與企業的創新、經營策略與企業文化緊密結合」,用設計手段提高科技產品的創意加值,甚至把設計作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