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用耳閱讀 化苦難為鬥志

分類:藝術文化




 莫言用耳閱讀 化苦難為鬥志

 【中央社宜蘭23日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9月24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今天說,他自幼雖是半文盲,但用耳朵閱讀,了解人生百態,盼藉此勉勵大家把壞事變好事。

莫言上午到宜蘭礁溪佛光大學參訪,並於校內的懷恩館國際會議廳中,從校長楊朝祥手中,獲得佛大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隨後發表演說,吸引數百名師生聆聽,現場座無虛席,連樓梯走道上也坐滿聽眾。

莫言說,近日參觀佛光山許多環境,見到殿堂與佛像的感召力,享受精神安慰與感受文化生命,當然在佛光山享受精緻的素食也是一種享受,「如果這時再吃葷的話,真是太沒有理由」。

莫言表示,宜蘭過去已讓他印象深刻,當地的知名小說家黃春明於2002年與他同台時,黃春明還贈送他一支名貴鋼筆,這支鋼筆還在使用,也用此寫出許多作品。

提到文學創作,莫言說,他從小在中國學到與佛法背道而馳的仇恨教育與階級鬥爭,被教導敵人就是美國與「蔣匪」、被教導每人都是敵人,因此每當東南風吹起時,從台灣空飄到中國的心戰傳單讓他們害怕又高興,害怕的是,若不小心持有,可能家破人亡;高興的是,傳單下面有餅乾與牛肉可以吃,但當時的社會也缺少愛與善意。

他表示,這代表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社會性與普遍人性存在的重要性,普遍人性是文學家最關注與必須描述的部分;他的作品也一樣,唯有深入了解人性,才能打動讀者,讓人熱淚盈眶。

當別人在用眼睛閱讀時,他已在用耳朵閱讀。莫言自嘲,他只唸到小學五年級,從小就是半文盲,當時村內的書不多,讀完後沒書可看,這樣的情況下只能聽村民或說書講故事,透過許多歷史傳奇,了解人生百態;他的小說能走向世界,與描述廣泛的民間生活分不開。

他表示,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若他從小順利求學,一路唸到博士,還可能不會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人們唯有經過苦難磨練,把苦難化為鬥志,才會知道真正的幸福。

他表示,創作也要充滿真情的關懷與悲憫,例如常見人們在廟內的功德箱投錢時,都會刻意把錢高高舉起,刻意要給別人看到;在災難募款會場時,也常見有人在捐款時,會把金額寫在大紅紙上,讓記者拍照,這樣雖也不錯,但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真正行善是發自人的內心,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

 

主持人: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