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博物館的由來、角色定位與意義(下)
分類:教育
大學博物館的由來、角色定位與意義(下)
大學美術館的現實處境與角色轉變
大學美術館提供藝術系所相關學生展示、策展,或如東京藝術大學般收藏畢業學生作品,讓在學學生也有躋身殿堂機會的實例已很常見;但綜合大學內,跨領域將美術館參訪含納入其他學科課程的嘗試,也很值得注意,如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簡稱YCBA)與醫學院的合作,就是一個很生動的做法。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由耶魯校友保羅.梅龍(Paul Mellon)捐贈,其所擁英國藝術之全面,在英國境外,無人望其項背;今年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所列舉的世界50大美術館中,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更是名列前茅,與倫敦泰特美術館並駕齊驅。而在這堂由美術館館員與醫學院教授共同開發的醫科一年級生必修課程中,學生需試著對畫中人物細節詳加觀察,繼而提出診斷,藉以訓練未來看診時對患者望聞問切的能力。平時功課繁重、無暇踏足美術館的醫科生,起初也曾對課程的意義有所質疑,但今日全美已有超過20家醫學院將類似課程列入學分,為大學博物館美術館突破學科藩籬、發揮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結合的相乘效果,提出很好的佐證。
必須指出的是,大學博物館與大學在組織上的緊密性,在博物館的長期規畫上也未必全然理想,尤其是沒有自有準備基金或理事會,完全倚賴大學資源的館舍,一旦大學研教重心排序改變,就很有可能遭遇變革。在某些情況下,只有校史館能夠不負其名,其他博物館或典藏和系所的距離,則會越行越遠,而在美國田納西州費斯克大學(Fisk University)的例子中,大學因為財政上的困境,甚至決議出售典藏、換取現金挹注。費斯克是一個以非裔學生為重的大學,辦學理念很受美國藝術家歐姬芙
(Georgia O’ Keffe)的欽佩,於是慨然捐出百餘件包括畢卡索(Pablo Picasso)、塞尚(Paul Cezanne)、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和她自己作品的典藏,但2010年時,費斯克大學與沃爾瑪家族(Walmart)所興建的水晶橋美術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達成協議,以三千萬美金的代價出售典藏50%的權利,水晶橋博物館可以依約在每四年中獲得兩年的展示權。費斯克大學面對外界的疑問與指責,也曾做出學校亟需財源、否則關門在即,維護典藏的費用又很高昂、難以負擔等解釋,但仍無法獲得校友、大眾、歐姬芙博物館對協議的諒解。官司纏訟數年,最終在2012年時,由田納西法庭做出裁決,允許費斯克大學在維持共同所有權的前提下,進行交易。費斯克大學的情況,雖然非常極端,但也說明了大學博物館轄於大學之下的部分實況。
不過,無論是不是受到大學補助的波動衝擊,邁入21世紀後,面對博物館界對觀眾開發的投入及自身價值的檢討,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博物館在能力可及之處,希望走出象牙塔校園的庇蔭,擴大與群眾的互動。如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the University Museu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繼「行動博物館」(Mobile Museum)系列展後,又於今年3月東京火車站附近,即前東京中央郵便局改建而成、購物人群穿梭如織的JP Tower嶄新商場內,推出稱為Intermediathque的分館。在這跨佔兩層樓的空間中,不但有恐龍等大型哺乳類標本、19世紀東大所用教具、當代藝術創作,還設有以商場店家回饋金所研發設計的原創商品專賣店,充分體現其名跨媒體(intermedia)所指涉的多樣文化創意表現平台。的確,當公眾對大學的期待不斷更動之際,所謂大學博物館的本質,也就跟著在校內校外、學術團體及博物館同儕對其強化普及教育、終身學習或衍生產值角色的看法轉變中,有了新一波的詮釋。
※延伸閱讀:
正式或非正式教育?──大學博物館的由來、角色定位與意義(上)
【《典藏今藝術》2013年10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
主辦單位:典藏今藝術
主持人:黃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