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仍是國際漢學核心

分類:國際




台灣 仍是國際漢學核心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法國國王曾模仿中國皇帝舉行親耕典禮,對臣民宣示重農立場;儒學和孔子在歐洲數百年來,因各家所需被解釋成不同面貌,地位也高低不定。中研院出版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展示漢學近十年全球發現,也凸顯台灣仍是國際漢學核心。

中研院一九八○年召開首次國際漢學會議,此後每十年舉辦一次,是全球漢學界盛事,前年召開第四屆。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指出,漢學會議前兩屆召開時,中國還未開放,尚未談漢學;如今中國崛起,也辦漢學會議,中研院漢學會議仍吸引全球七、八百位漢學家齊聚,並發表重要論文,穩坐全球漢學會議第一平台。

這套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精選二十個主題,共二十二冊,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宗焜指出,論文內容大致可分三類,包括漢學與傳統中國學、漢學與國際互動、漢學與台灣文化。

王汎森表示,本屆論文和前三屆主題差異極大,顯現漢學走出全新方向。例如跨地域互動、衛生醫療、身體文化,都是從未有過的題目;研究對象也從傳統以中國為基地再放射狀散開,轉向古代東亞漢字文化圈,甚至因大量新出土文物,不再只關注史書記載的帝王生活,也研究庶民文化。

史語所副研究員陳熙遠在論文中指出,華人傳統「以農立國」,古代皇帝包括雍正等都會舉行祭祀先農神(神農)典禮,皇帝還親自耕田,向臣民勸農。這些景象經西方來華傳教士回國稟報,法王路易十五、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等人都曾模仿耕田演出,讓歐洲「重農主義」蔚為風潮。

法國法蘭西學院教授程艾藍的「『漢學』:法國之發明?」,研究儒學和孔子在不同視野下的多重面貌。

他指出,耶穌會士從基督教立場,宣揚儒家中合乎基督教義的道德主張;肯定批判教會的啟蒙哲人伏爾泰,把孔子和中國當作理性、智慧、寬容等理想的化身;與伏爾泰同時期的孟德斯鳩,在儒學中看見專制;十九世紀的德、法大學,則視儒學為低層次的宗教。不同觀點,都因立場使然。

【2014/02/2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