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文學之父與民族詩人 賴和

分類:文學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6/05/09   編輯部 報導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2016年/第12期】

賴和的真面目

賴和的知己兼同鄉陳虛谷曾寫過一首詩, 這首詩生動而逼真地刻劃出賴和的真面目:

到處人爭說頼和。文才海內獨稱高。看來不過庸夫相。那得聰明爾許多。

平生慣作性靈詩。珠玉連篇不費思。藝苑但聞誇小說。世間畢竟少真知。

鄉里皆稱品學優。少年原不解風流。那知心境年來變。每愛偷閒上酒樓。

(贈懶雲)筆名頼和。

賴和這位台灣現代文學之父,他的本行是醫生,雖然他的相貌與舉止平凡,但在彰化一帶,卻被視為神醫看待,但他一生的最大成就是在文學方面,雖然他也是日治時代台灣人抗日的典範與知識份子的良心,同時也可以説是台灣的民族詩人與現代台灣白話小說的開山始祖,他與楊逵等人共同開創了台灣近代抗議文學的傳統。

台灣民族詩人

賴和一生最傑出的成就,不是在醫學方面,也不是他的白話短篇小說,而在他為台灣人寫下了不朽「史詩」,因此他可以説是日治時代台灣的民族詩人,如果賴和今天還活著, 相信他會替「二二八事件」和「美麗島事件」,寫下史詩般的作品,戰後台灣的詩人雖然很多,但還沒有人寫出比賴和的《南國哀歌》、《覺悟下的犧牲》、《流離曲》更具史詩性的作品。

1925年10月22日彰化二林爆發了台灣史上最重要的農民運動「二林事件」,賴和聼到消息第二天就寫下了《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的戰友》,此詩表現了被屈辱的台灣人民底戰鬥精神,以及殖民地人民被日帝壓迫與榨取的現況,一方面為歷史作見證,一方面表現了台灣人的抗議精神。

1930年10月27日發生了台灣有史以來最悲慘壯烈的「霧社事件」,6個月後頼和在《台灣新民報》發表了台灣文學史上最動人的一首史詩《南國哀歌》,此詩結尾6行是:

兄弟們來!來!

捨此一身和他一拼!

我們處在這樣環境,

只是偷生有什麼路用

眼前的幸福雖享不到,

也須為著子孫鬥爭。

雖然此詩距離我們已經有86年之久,但是感覺上他彷彿是現代詩人,語句深入淺出,令人非常有親切感,同時也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仍然使後代的台灣人産生熱血沸騰的效果。

此外1930年9月他發表292行的《流離曲》,是日治時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最長的一首史詩,象徵台灣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統治者最嚴厲的控訴。

頼和與蔣渭水、杜聰明的友誼

頼和畢業於台北醫校(台大醫學院前身)第十三期,與杜聰明同班,畢業時杜聰明第一名,賴和第十五名,賴和的成就主要在文學方面,他被尊稱為「近代台灣文學之父」,而杜聰明的成就主要在醫學教育、蛇毒和鴉片研究,因此被尊稱為「現代台灣醫學之父」,他們兩人私交甚篤,曾一起由台北走路到彰化,留下青年時代永恆的回憶;蔣渭水比他們兩人晚一期畢業,在醫校時代,蔣渭水曾與杜聰明做過室友,他們兩人曾想去「暗殺稱帝的袁世凱」,由蔣渭水䇿劃,杜聰明執行,結果雖未成功,但也留下了年少輕狂的永恆回憶。蔣渭水與賴和兩人可以說是日治時期台灣人政治運動與文化運動完美融合的典型,都有兩度入獄的經驗,都留下了獄中日記的創作,1926年蔣渭水在台北創設文化書局時,賴和也在「台灣民報」第86期發表台灣現代 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鬥鬧熱」。他們兩人都是日治時代台灣人的喉舌---台灣民報的台柱人物,蔣渭水以寫政論直刺日治當局而出名,賴和則主編文藝欄、創作小說與詩與提拔新作家而出名。雖然兩人都非常重視文化,都認為台灣人的根本毛病是文化上的營養不良症,但蔣渭水的成就主要在政治方面,他是日治時代台灣人政治界的精神領袖;頼和的成就在文化方面,他是日治時代台灣新文學的導師,他在現代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等於是融合了魯迅與胡適兩人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1894年4月25日頼和出生於台灣彰化市,而於1943年1月31日逝世於他的原鄉彰化,享年不到50歲。

1921年10月17日當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時,發起人蔣渭水邀請他當理事時,他曾寫這樣的一封信給蔣渭水:「古人云有死天下之心,才能成天下之事,足下所創事業是為吾台三百餘萬蒼生打算,僕亦台人一份子,豈敢自外,但在此時尚非可死之日,願乞把理事取消。⋯⋯」,後來經過不少人的遊說,賴和才超越了死亡的恐懼,毅然投入台灣人的民眾啓蒙運動,終於成為一個熱心的社會文化運動家,到處發表文化演講會,並發覺有許多同志,都是醫學校的老同學,當他回憶起醫校校長的一句話:「將來的台灣會成為醫學校畢業生的台灣。」使他更增加了不少勇氣,不久「治警事件」發生,他在1923年12月16日被捕3週,先監禁在台中市一間日式別墅「銀水殿」,當時他寫了:「囚繫台中銀水殿」3首短詩,其中一首他寫道:「一死原知未可輕。

吾身不合此間生。如何幾日無聊裡。已博人間志士名。」這點與戰後美麗島事件的受難者一樣,他們都成為台灣人民心目中的精神貴族,在殖民地統治下,為台灣人民的當家作主而坐牢,是光榮的象徵,經此牢獄之災,賴和留了兩撇髭鬚,告別他的青春時代,邁向更成熟、更投入的文學戰鬥時代。

賴和文學作品的三大主題

頼和在1925年8月發表第一篇白話隨筆,登在台灣民報67號,同年12月因受「二林事件」的感動,發表生平第一首白話詩「覺悟下的犧牲」,登在民報84號;1926年1月,發表了台灣新文學運動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鬥鬧熱」(台灣民報86號),一個月後又發表「一桿稱仔」,這三篇作品表達了賴和一生創作的三個主題:「覺悟下的犧牲」表現了「被屈辱的台灣人民的戰鬥精神」,「鬥鬧熱」表現「台灣舊社會習俗的敗壞」,表達了賴和對故步自封的封建社會的不滿,並強烈地要求文化革新的重要;「一桿稱仔」表現了「弱者的奮鬥」,伸張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意志與不屈服的精神。

賴和以新文學開創者的身份,所表現的這三個主題,形成了台灣30年代作家的共同主題與台灣新文學的共同精神:一是台灣民族主義的發揚,充滿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色彩。二是表達台灣工人、農民及小市民的民生疾苦、政治壓迫與經濟壓榨。三是充滿抗議文學的精神,對日治時代所有政治、社會、經濟的不公不義,做徹底的批判。

開創台灣「文人相重」的傳統

賴和是一位沒有文敵的台灣作家,他唯一的敵人是統治者的日本人,他是所有台灣作家的精神導師,他也是日治時代最好、最負責的文藝欄主編,「台灣民報」原來並沒有文藝欄,當賴和在民報發表小說之後,才提醒民報編輯,有設文藝欄的必要,讓文學同好提供發表作品的園地,當時唯一願意免費替民報做文藝欄主編的就是賴和,但賴和是醫德頗高的醫師,每天看完一百多個病人,已是晚上十點,因此他擔當編輯選稿的工作,便是這十點以後的事,為了潤改來稿,往往工作到通宵達旦,並且犧牲自己的創作時間,他這種為了台灣新文學的發展,為了使年輕作家的作品品質得以逐步提高,所付出的重大犠牲與奉獻,感動了無數後起之秀,最明顯的例子是,楊逵的筆名便是賴和替他取的,而他的「送報伕」也是發表在他主持的民報文藝欄內,賴和在這方面的成就,猶如戰後的吳濁流和鍾肇政。

開創台灣30年代文學的黃金時代

台灣的30年代文學是近代台灣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其成就絕不下於中國30年代文學,代表作家賴和、楊逵、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王白淵、張深切、張我軍、吳濁流等人都是台灣文學史上的不朽人物,而台灣30年代文學的催生者,文壇的共同領袖便是賴和。

賴和是天生的人道主義者,他有豐富的俠義的正義感,他對窮苦階級的同情,是一種氣質上的自然流露,而非受左翼思想的影響,這點是他與楊逵不同的地方,但這點並不影響他們成為文學的知已之交,事實上楊逵受日本左翼思想的影響而創作的「送報伕」,登在賴和主編的「台灣民報」時,是他生平最快慰之事,楊逵也説賴和是「台灣關心大眾生活的文學元老」。

晚年的賴和與死後的哀榮

1941年賴和莫名奇妙又被日帝關了五十天,讓他心情苦悶元氣大傷,加上家庭經濟方面的壓力,讓他心臟病惡化而住進母校台大醫院,老友楊雲萍教授到醫院探訪他時,起初他們談笑風生,臨走時,賴和突然高聲對楊教授説:「我們所從事的新文學運動,等於白作了!」這時楊雲萍慌忙地安慰他說:「不,等過了三、五十年之後,我們還是一定會被後代的人紀念起來的。」果然在賴和去世三十多年後,李南衡出版了「賴和先生全集」;而在去世五十年之後,在清華大學舉行賴和100歲冥誔台灣文學國際會議,張恆豪與我主編的「復活的群像---30代年台灣作家畫像」底出版,2000年前衛出版社出版了賴和全集,使賴和的作品重新在台灣文壇復活,而賴和基金會的成立以及小而美的賴和紀念館的成立,帶動了年輕一代對台灣文學的認識與熱忱,雖然賴和一生只留下14篇短篇小說、11首新詩,以及無數精彩的漢詩,但賴和的偉大不在他的作品,而在他是開創者、啓蒙者,並為近代台灣文學樹立了完美人格的典型。(2016年4月12日完稿於淡水海揚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