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已被超越,貝多芬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偉大風格丨從《悲愴》探析貝多芬的作曲風格

分類:音樂




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已被超越,貝多芬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偉大風格丨從《悲愴》探析貝多芬的作曲風格

2017-06-05魏楠 /中華藝術網 報導

從《悲愴》探析貝多芬的作曲風格如何理解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的“悲愴”意韻?


一、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有關內容概述 

(一)貝多芬的奏鳴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國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被譽為古典樂派的“三巨頭“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作品中包括9部交響樂、5首鋼琴協奏曲、9首小提琴協奏曲,7首弦樂四重奏和著名的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歌曲大合唱等等,其中,貝多芬的這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佔據著他作品中的中心位置,幾乎貫串了他的一生,在鋼琴藝術史上有著獨領風騷的地位,也被稱作為西方的“聖經新約”。我們在演奏和研究他的鋼琴奏鳴曲時,能看出貝多芬在奏鳴曲式的運用上與另兩位古典大師——莫扎特和海頓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貝多芬在對奏鳴曲式的創作過程中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例如和聲、調性、曲式結構、以及創作技法的轉變,在古典曲式傳統的基礎上突出發揚了他的個性化的發展與創新,他表現出了作曲家的英雄性與田園性的主題。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 、F大調第二浪漫曲。

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