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收藏家 須培養品味、專業

分類:演講




  • 2012-10-25 01:46
  • 旺報
  • 【記者吳靖雯/台北報導】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認為,建立穩定趣味和值得尊敬的品味,是大陸收藏家要向海外華人收藏家學習的。(記者林誌鈺攝)

     「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昨日落幕,針對「收藏與市場」論壇,擔任主持人角色的匡時拍賣董事長董國強指出,各地收藏有其特點,台灣藝術市場可為大陸藝品收藏發揮極大的示範作用,他期望大陸有朝一日也能像台灣出現「清翫雅集」這樣的知名華人收藏團體。

     書畫藏品占多數

     北京作為中國大陸歷史文化中心,藝術收藏自有深厚淵源。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從歷史進程分析表示,北京收藏傳統從晚清開始有較多相關研究,主要以王宮貴族和大臣官僚為群體,基於文人風尚和知識需求而投入。到了民國時期,北京故宮對外開放,促進收藏界發展;不僅沿襲舊式文人收藏,新興知識分子階層的出現,也使得收藏版圖朝向傳承、權力和財富等方向轉變。1980年代後,公共美術館或博物館恢復收藏,收藏群體和相關協會誕生,著重收藏領域報導的專業媒體上市發行,尤以北京最為密集。

     至於目前形成的收藏發展方向,包括了文化傳承、時代精神、財富配置、投資、文化標記等。藏品種類以書畫、古董和當代藝術為大宗;無可諱言地,書畫所占比例最大,古董尚屬普及,後者則近年崛起。而藝術品類型邁向多樣化和豐富性,也造成了帶來收藏專業化的趨勢。趙力以當代藝術為例指出,由於涉及到創新技術和手法,不僅刺激社會大眾對新一代藝術品的瞭解,對有意收藏者來說也得變化出新的收藏方式。他更點出,對於當代藝術的介入與收藏,儼然是北京藏家的重要特徵之一。收藏是穩定發展的事業,然而北京收藏家興趣和品味不穩定,極可能是受到市場價格偏轉影響。趙力建議,建立穩定趣味和值得尊敬的品味,是大陸收藏家要向海外華人收藏家學習的。

     企業收藏建體系

     在私人收藏之外,投入公共藝術建設已為大陸政府所留心,特別是有賴大陸文化部和財政部提供專項收藏基金扶持。2010年大陸政府主管部門針對公立美術館的藝術品收藏,持續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收藏藝術剛起步的不只公部門,企業行號也迎頭趕上,成為日益重要的生力軍。

     趙力介紹,2010年全大陸企業的藝術收藏資金規模已達300億元人民幣,北京就占了一半。資金規模不斷增長之餘,企業收藏涉及的領域也更加豐富,既維持傳統藝術範疇,當代藝術的收藏比例明顯增加,更出現了購藏國際藝術品的例子,就像台灣企業一樣建立收藏體系。不過他也補充,大陸這些企業主多來自金融、房地產、能源、製造業等背景,高科技產業較少。而且和民間企業相比,國有企業明顯缺席,幸好今年起後者也將投入藝術收藏計畫。

     最後趙力作結指出,私人收藏專業化、企業收藏確立定位、藝術品收藏公共化、收藏推動對當代文化和審美教育等,都是目前收藏界的重要課題。

 


主持人:趙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