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經營/品牌創新 中川政七讓傳統工藝新生

分類:藝術課程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2/11/05   編輯部 報導

策略經營/品牌創新 中川政七讓傳統工藝新生
 
 
 
 
 

日本中川政七商店成立於日本江戶時期的1716年,營運至今,走過近300個年頭,這家百年老店在10年前從虧損狀態到現在1年20億日圓的產值,主要是因為第13代的負責人中川淳接手後開始經營品牌,也讓傳統產業轉型,創造全新價值。

中川淳表示,除了高科技產業,日本傳統產業和工藝也在時代變遷中逐步衰退,但是中川政七商店以麻織品為主的傳統工藝卻成功了。

創意行銷 讓顧客共鳴

中川淳於10年前回自家公司工作,當時毛利率呈現虧損狀態,4年前是1年4億日圓左右,現在已經高達20億日圓。他認為,不管是製造業、服務業或個人,建立品牌都是很重要的事;他表示,我們買東西時往往直接找熟悉的品牌,比如在日本購買3C產品,消費者都會先看Sony產品,可見品牌的重要。

中川政七商店販賣的商品,不屬於生活必需品,所以他剛開始成立自己的品牌時,必須讓創作背景及想法引起消費者共鳴,才能讓他們心甘情願掏腰包購買。「就像去百貨公司買東西,光是看到紙袋,都會覺得購買東西很安心,因為對品牌有憧憬,所以會想買這個產品」。

311地震後,日本人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中川認為,這個時代必須思考消費者想要的安心、品質與期待是否符合他們的需求,電腦般的規格化內容,已經不是競爭力所在,要產生共鳴,就得考慮品牌背後的背景、思想。

他認為,品牌就是將企業想傳達的訊息加以整理,並且正確無誤傳達到消費者及內部員工心中,品牌化並不困難。

他說,10年前接手公司時思考過,如果公司轉型經營,就必須家家戶戶打電話詢問有誰願意購買他的產品,打100通可能只有1通電話成功,但品牌化之後,網站只要貼出訊息,就會有買家自動接洽。

不過,製造商有時候會傳達模糊的訊息給客人。曾有地方中小企業的老闆跟他說,他們工廠製作產品的技術十分精良,比如碳纖維有良好保溫的效果,希望傳達這個訊息給消費者,但是卻不一定能正確地傳達,因為他們都從自身觀點出發,而不是市場觀點。

打造願景 內外部協力

很多廠商都覺得自己的東西很好,但顧客不見得這麼認為,所以一定要傳遞正確訊息,讓客人瞭解品牌的內容。「構築品牌,內部和外部都必須充分傳達品牌概念」。而品牌接近客戶的媒介是銷售員,因此他們對品牌的熟悉度,要比公司老闆或內部人員更清楚。

中川政七商店針對內部員工建構品牌,有特殊的「心葉(日文,心理的話)」,他會將想告訴員工的願景,做成卡片給員工,讓他們瞭解企業的目標。

中川政七早上沒有朝會,但他會訂定主題進行說明,說教的內容都是透過e-mail傳達。每年中川也會舉辦「政七祭」員工大會,進行啟發性的工作坊或研討會,讓他們瞭解公司和品牌要做些什麼,然後投入日常工作中。他說,有些經營者會質疑這樣的方式是否有效,但他認為這些方式是讓他們能夠走到今天的關鍵。

設計思維 有品牌意念

他也認為員工和產品的水準會受到環境影響,但他的父親在奈良的鄉下蓋了一間大辦公室,卻看起來像倉庫,中川後來投資蓋出具設計感的辦公室,「讓員工真正感受設計的氛圍,這是很重要的部分」。

外部方面,他們不和競爭者比較產品外觀美感,但是中川堅持產品的設計理念必須充分傳達品牌的想法;像是已有30年歷史的品牌遊中川販賣的是和風雜貨,其中深受歡迎的花布巾,連續20年都有不錯的銷售量,甚至獲得日本設計界重要的獎項Good Design金獎。

洗完的茶杯和餐具,可使用花布巾擦乾,產品必須有良好的吸水性;為了提升吸水性,布巾有7層,但較不易乾,擦拭後也不乾淨,因此他們將布的面積加寬,使用時可依照自己的需求摺疊。中川認為,以前定義設計是以外觀來定論,現在則要考慮產品的使用功能,才能讓消費者買單。

中川淳將中川政七由內、外部全面建構品牌,產品外觀雖然沒有強烈的視覺風格,但是外型素雅具功能性的麻織品,確實擄獲了日本和海外消費者的心,也造就中川政七亮眼的營業額。

 

【2012/11/05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