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不尋常的演出,除了演員和觀眾外,還有主持人。她要觀眾記住演員說的話,又要組成小團體,討論當晚戲劇中演出的主角—派遣人員面臨的難題,戲劇進行過程還指定觀眾登台演出!主持過程的賴淑雅,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她的劇場從在地的地方意識出發,而且還參與、主導社區改造。
藉戲劇反映公共議題,是許多小劇場創作者慣常的藝術呈現方式,賴淑雅在民眾劇場的領域中燃燒20多年的熱情,從未冷卻。她大學起參與廢除刑法一百條和廢核四等社運,後來投入劇場,到南部成立烏鶖劇團,堅持讓民眾劇場要進入民眾的生活。
她走進村莊,遇上了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風起雲湧的時代,賴淑雅打響名號,受到地方政府與文建會注意。她的戲劇為社區「培力」(enpowerment)。賴淑雅說,十多年前先帶著新竹北埔小孩做面具、在社區表演,讓居民領會原來自己也能辦活動。2007年劇團進入關西北山社區,更讓居民正視闢關西交流道,徵收當地茶園衝擊當地人經濟生活的問題。
但深入鄉鎮以戲劇之力營造社區整體意識的路,戲劇學界不重視,賴淑雅一路走來,草根的群眾、父母都不能理解她的工作,這些挫折都曾讓她徬徨。她說,初期社區民眾把劇場工作者當外人,於是她住進社區先不談戲劇,只和居民一起生活、瞭解當地人關心什麼。
但這段期間收入極不穩定,那時父母搞不懂她在幹嘛,覺得女兒政大畢業竟不務正業,賴淑雅也懷疑能撐多久?但她的誠心和努力終於換來認同,正當她準備出國念書時,社區居民集體籌資給她,不要她還。後來結婚了,丈夫也包容她繼續投入社區劇場工作。
而今,走過20年風雨,賴淑雅還在社運和戲劇的路上努力,找到的伙伴也愈來愈多;放眼未來,她堅持的說,仍要滴水穿石,一步步推動社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