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分類:編輯部




信念——哲學中最大的神秘之一

2017-10-21 哲思學意

《哲學動態》 , 2007

陳嘉明

哲學家休謨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嘆:信念“似乎從來是哲學中最大的神秘之一”。 [1](P115)休謨的哲學思考,以眼光敏銳,善於發現問題為其特徵。在他26歲即已出版的天才著作《人性論》中,因果關係的必然性問題(歸納問題)的提出,事實與價值問題的發現,引發了後來包括康德、羅素等哲學宗師的思考,它們構成了哲學史上影響深遠的問題。筆者相信,對這一休謨感到困惑的信念問題進行探討,當也是一件很有學術價值與意義的事情。由於信念論在國內的知識論研究中,尚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因此本文擬首先進行一番理論上的梳理,特別是注重於對休謨與羅素的相關學說的開掘,並論究一些當代的理論發展狀態,最後提出自己的相關見解。

一、 從柏拉圖到休謨的信念論

柏拉圖在西方知識論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在當今英語世界的知識論教科書中,有關知識的三元定義,即知識是得到確證的真信念,被視為“柏拉圖的定義”,雖然柏拉圖本人並沒有明確地給出這樣的定義。不過,在他有關知識定義的專門探討中,信念作為一個與知識相關的基本概念被提出並得到討論,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圖論證的主要是信念與知識的差別。

他明確說道,“真實的信念和知識一定是不同的”,[2](P737)即使“正確的信念加上解釋還不能稱作知識”。 [2](P748)“感覺、真實的信念、真實的信仰加上解釋,都不會是知識。”[2](P752)為什麼如此,理由在於這樣的說法無疑於說了一些多餘的話。在柏拉圖看來,“解釋”意味著說出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同與異,尤其是後者(差異)。但是,一個正確的“觀念”(信念)(1)本來就應當包含著關於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共同性與差異性所在的認識,所以,即使對這種共同性與差異性做出解釋,也仍然使思想停留在“觀念”(信念)的層面上,而還未能達到“知識”的層面,即使它是一種“正確的”觀念。不過,直至《泰阿泰德》篇討論的終止,柏拉圖也沒有給出一個最終的知識定義,留下的只是一些在他看來有缺陷的知識定義。此外,按照一些論著的說法,在柏拉圖那裡,信念之所以與知識不同,在於知識包含一種不可錯的思想狀態,具有某種絕對的確定性,而信念則是一種不確定性,屬於“意見”的範疇,僅僅包含高度的可能性。

休謨與柏拉圖及先前的其他哲學家,如阿奎那、笛卡爾和洛克不同,他並不把信念看作是比知識低等的狀態,而是要用信念來替代知識作為有關人類經驗認識的核心概念。這不僅使休謨成為第一個認真考慮信念問題的哲學家,而且他思考的結果還使信念論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在他的經典著作《人性論》中,知識的問題表現為“觀念”之間的關係,只不過有些觀念之間的關係可以是純粹的,僅僅由觀念自身來決定,如幾何學、代數學等,而有些觀念之間的關係則必須藉助於事實來決定,如自然科學、歷史學等。至於“觀念”與信念的關係,在休謨看來則是,觀念“是對於這個對象的信念的一個必需的部分,但並不是它的全部”。 [1](P112)也就是說,“觀念”是隸屬於“信念”之下的一個概念。這樣的界定,就使得“信念”成為知識論中能夠替代“知識”的一個基本概念。 《人性論》並專門闢有一節“論觀念或信念的本性”,來討論觀念或信念的本性問題。

休謨信念論論述的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信念的本性,信念的根源,信念的作用。這三者中,後面兩個在論述上顯得清晰些。在根源上,休謨將信念看作是源於“印象”而來的東西。印象、特別是重複的印象構成了信念的基礎,或者換個角度說,印象構成了信念產生的原因。在心理能力方面,是“想像”的能力使信念得以形成。不過對於休謨來說,這種“想像”屬於習慣性的聯想,因此休謨特別把“習慣”稱為信念的“根源”。 [1](P122)此外,對於信念的作用,休謨的基本看法是,信念強化了我們的有關觀念,使之變得更加強烈、生動,這有助於在因果的推論中,使我們能夠從原因的“印象”中,通過“相信”這一因果聯繫的存在,藉此推移到結果的“觀念”。

這裡,對於休謨的信念論來說,核心之處在於從原因到結果的這一“推移”,這也是休謨整個知識論的關鍵所在。一般知道,休謨是用“習慣性的聯想”來解釋這一推移的。而信念所起的作用,正是在這一聯想中使有關的觀念變得強烈起來,生動起來,從而強化了這種聯想,在心理上促成了這一推移的完成。用他的話來說,此時信念的作用是“改變了我們想像它(觀念)的方式,使觀念變得比較強烈而生動”,亦即強化了我們有關因果的觀念。在這一環節上,休謨強調的是認識中心理的作用,不過他使用的是自己特殊的敘事方式,這就是,使原本作為印象的微弱的觀念生動活潑起來。

這一問題進一步說下去就是,構成休謨因果論的癥結在於,當某一印象A(作為原因)產生後,我們憑藉什麼根據使自己做出向觀念B(作為結果)的推移呢?假如這種因果推理僅僅只是由於習慣性的聯想而使我們從原因的印象推移到結果的觀念,那麼或許我們會由於觀念的“微弱”性而猶豫、而搖擺,但加上了信念的作用,我們就可能堅定地進行這種思想的推移,這是休謨在認識的過程中加入“信念”環節的基本用意。他關於信念雖然對觀念確實並沒有增加什麼東西,但是它改變我們了對觀念的想像方式,使觀念變得更加強烈而生動的說法,用另一種比較通行的敘事方式來說,就是信念( belief)使我們有關事物的判斷與推理變得更加堅定、更加穩固起來,使我們有關事物的看法更加堅定起來,因為我們不僅僅是對該事物有了認識,而且還進一步“相信”(believe)這種認識。這樣,有關從原因向結果的推論就在心理上有了更強的支撐,其理由在於這一推論是得到雙重層面的支持的:一方面,作為推論它無疑是在思想、理性層面的(抽象的觀念之間的關係,亦即概念的推論);同時另一方面,它也是感性方面的,這除了印象本身屬於感性層面之外,還在於信念在休謨看來,也屬於感性方面的活動。

前面我們說過,休謨曾把信念問題看成是哲學中最大的神秘之一。他這方面的困惑直接表現在界定信念的本性時所表現出的搖擺不定乃至矛盾上。在《人性論》中,有關信念是什麼的問題上,他給出了一些彼此不同、乃至相互抵牾的說法,這里茲列舉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