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會藝術的金權遊戲

分類:教育




 

袁青/拍賣會藝術的金權遊戲

  2012/11/27 袁青
 
提供者/udn

 

秋雨綿綿的下午,台北富邦講堂「羅芙奧」Ravenel拍賣公司的秋拍預展悄悄上演;隔著一道牆,陳年紅酒拍賣己在此起彼落的落槌下熱絡進行交易。

稍早,紐約一場「蘇富比」Sotheby's的evening sale「夜拍」(正式社交晚宴形式拍賣),僅71件當代藝術品就締造了3億7千萬美金。說明了一件事:「藝術品的價值是存在的」。與其說全球不景氣,不如應該說是,有錢人反而不會把錢花在「不值錢」的東西上。

今天,藝術品成了有價的奢侈品,但前題是作品、商品、個人創作品和能保值的藝術品之間,卻有著數學都沒法計算的黃金距離。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所有的精品都會說它是藝術品,但是,拍賣會上聚焦的是「有效的」藝術品;「當潮水退去,有沒有穿褲子」,拍賣價會告訴你。

無可否認,藝術品絕對是一種象徵國力的展現。一個比一個「大腕」,一個比一個「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冒出頭不過短短20年間,一出手就能值幾個億?則是06年之後的事。有人可能要問,「蘇富比」這場創下驚人記錄的拍賣會,從西方角度來看,卻沒有一件中國當代藝術之作上得了名單,這對曾繁志、張曉剛、周春芽、張洹、丁乙等赫赫有名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價值是不是又是個問號?時間和市場會証明一切。

如同自家車庫二手拍賣舊貨般,拍賣會其實是很親民化的,並非像亞洲市場把拍賣會搞得成「藝術品=拍賣公司=高級品味」的公式。蒐藏藝術品應該是漸進的、從藝術的養分裡才會找到享受生活的品味。從喜歡的項目入手,拍賣會是可參與的、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誠如中國行動藝術家艾未未說的,當代藝術是人用美學思考,表達對現代生活的一種理解和評價。當然,藝術也是使人有意思的生活下去(如果,蒐藏的藝術品增值了)的一個理由,不是嗎?

(本文作者袁青為時尚觀察家。)

 

主持人: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