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 王重陽曾在濟源王屋山修道

分類:教育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黃河、淮河、長江並稱「四瀆」。圖為濟瀆廟。
圖/本報河南濟源傳真

大陸經濟發展的同時,亦在積極推動、挖掘傳統文化價值。北京中央將「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之一;道教文化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文化,成為河南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要組成部份。

河南濟源歷史悠久,是傳說中軒轅黃帝祭天所在,是「列子」中記載「愚公移山」故事的所在地。這裏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西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西元596年),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因濟水而得名的濟源,有了正式的縣治。

濟源轄內的王屋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國語」有「禹封九山」之說,「禹貢」記載大禹定九山,王屋是其一,治水有「厎柱、析城至於王屋」記載。「山海經」有「王屋之山多石,水出焉」的描述。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使王屋山成為道教聖地。

中國歷代著名道家在此活動。周靈王太子王子晉,晉代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師、南嶽夫人魏華存,著名道家葛洪,陶弘景,唐朝的司馬承禎、孫思邈、玉真公主、李含光,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李商隱,金、元時期的王重陽、丘處機等,都曾入王屋山問道修煉。

專家指出,北京中央將「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之一,中原是華夏歷史文明的源頭,道學文化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託;王屋山所在的濟源市,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文化遺產豐富,道教遺跡遍佈全境,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道教代表人物在這裏活動,被譽為「中國道學文化歷史博物館」。山水人文長期浸潤的王屋山,賦予了濟源市非比尋常的歷史厚重與文化靈魂。

對於王屋山道教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濟源市委書記何雄表示,王屋山是道教的「第一洞天」,中國道教文化的興衰史,在王屋山都得到了反映,是中國道教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當地將加快王屋山的開發與保護,未來,王屋山將成為「祈福朝聖、道文化體驗、山水休閒、度假養生」於一體的中國道文化旅遊度假勝地,以及「悟道仙境、養生福地」。

除了王屋山道教文化,濟源的水也有歷史。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黃河、淮河、長江並稱「四瀆」,隨著歷史變遷,如今濟水已經不在,蜿蜒而過的黃河,依然為濟源帶來了小浪底和黃河三峽等壯麗景觀。

位於小浪底水庫大壩上游20公里處的黃河三峽,是大陸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觀,可和長江三峽媲美。孤山峽鬼斧神工、群峰競秀;龍鳳峽九曲十折、峽深谷幽;八裏峽峭壁如削,雄偉壯觀。

【2012/12/01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