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藝史

分類:教育




台灣工藝史

所謂「工藝」之意義,作狹義之解釋者,凡以裝飾為目的而製之器物,其所技術上的表現稱為工藝,然作為廣義之解釋者,則對各種生活必需之器物,加以多少「美的技巧」者,皆列於工藝之範圍。
一、 帽、蓆工藝:
臺灣帽蓆業遠在清雍正五年(1727),在大甲附近歸化番社雙寮社之婦人蒲氏魯禮及日南社之婦人蚋布烏毛二人,採取野生於大安溪下游河岸沿海濕地之大甲藺,試編蓆子及日常用品;又乾隆卅年(1765)有雙寮社婦人加流阿買者,將大甲藺強韌之莖部撕裂成細條後編製蓆子,大甲藺之栽培及利用逐漸為人重視。大甲帽之問世,乃以光緒廿三年(1897)當時總督府苑裡辦務署署長淺井氏囑西勢鄉婦人洪氏鴦編成為始,林投帽則係於光緒廿五年英人在臺南地方教授而傳佈至民國四年,日人發明捻紙,在本省編成帽子後,以「東洋巴拿馬帽」或「仿造巴拿馬帽」之名大量生產。本省帽蓆編織主要產地為新竹、竹南、通宵、苑裡、大甲、清水、彰化、鹿港、東石、北門、佳里、臺南、安平、灣裡、茄萣等,多在沿海岸線,缺乏農地之區,為家庭副業經營。
二、 竹材工藝
竹材係亞洲特產品之ㄧ,本省尤為發達,每三年可採伐一次,在台灣林產中,居重要地位。一九三七年,土耳其意斯丹布魯美術學校建築科長Bruno Taut、一九四○年法國著名室內裝飾家Charlotte Perriand,及日本民藝館長柳宗悅等人,皆曾對於省產竹材工藝品大表讚賞。本省竹材加工技術可分為編組及鑿製兩部份,竹材編組技術極為普遍,為一種家庭副業,主要生產地有臺北內湖、桃園縣桃園、南投縣竹山及臺南縣關廟鄉等地。並在日據時代曾設有生產合作社改進技術、推廣銷路。至於鑿製部分,乃以鹿港、嘉義、斗六、竹山等地較為發達,從事者多在農村或都市設立店鋪,以良好之技術製造各種生活用品。民國卅二年,顏水龍爲改良竹材工藝,曾在臺南市自費設立「竹藝工房」;民國卅七年,亦曾舉辦工藝展覽會,徵募各地產竹製產品以供展覽。
三、 蓪草紙工藝:
蓪草紙工業之起緣有兩種傳說,皆約在清光緒年間,一為當時在新竹務農之泉州人陳闊嘴,發現此灌木,後由其媳試驗成功;另一為淡水海防署幕僚黃某在新竹附近山間發現野生蓪草,於是自大陸招聘供人若幹生產。蓪草紙作法是將選定之圓蓪草,放置於一尺長三寸寬之磚製「當盤」上,以左手旋轉圓蓪草,並以右手之銳利之剝刀,逐層轉削,削成紙狀。日據時代後,在花蓮、台東及新竹之山間多有蓪草栽培,產量亦增。民國十年本省產蓪草紙尚僅專供省內及大陸上消費,同年四月始躍升於國際市場。而蓪草紙生產最盛時期在民國廿七年,後因大平洋戰爭爆發而告停頓。
四、 金屬工藝
台灣之金銀加工業可能係在明末國人移居臺南時創始,其技術相當良好,較大陸並無遜色。日據時代每逢展覽會或博覽會,必有臺灣之傑出作品。
五、 骨角、珊瑚、貝殼工藝
骨角加工很早就有,首由福建人在台灣各地從事梳子、篦子、釦子等物品之製造,至民國十三年以後,以水牛角、蹄、骨等為工藝材料,製造花瓶、檯燈、菸盒、小碟子、裁紙刀、煙鬥等小工藝品。
珊瑚工藝開始於民國十三年在彭佳嶼附近發現珊瑚之密生林後,嗣於十七年,蘇澳近海、棉花嶼及澎湖群島附近,亦尋得珊瑚。成品種類除有鐲子、耳環、胸飾、釦子之外,並用貴金屬製造之煙鬥、袖扣等,為重要輸出工藝品。
貝殼材料係澎湖島及台東方面產夜光貝及鮑魚殼等,均經漂白後加以精緻之雕刻,製程裝飾用品及喫煙用品,以民國廿九年生產最盛。
文石產於澎湖島、小琉球附近之海底,成品有胸飾、帶扣等。
六、 染織工藝
本省紡織之起源約有四千年歷史,當時太耶魯族用手工以苎麻紗織成布,或供作衣料,或作為金錢代用,或為貢品獻納。漢民族在臺灣之棉布生產於漢人渡台後即開始,劉銘傳至日劇時代並有提倡養蠶,發展不算順利。光緒卅一年(1905)設立之豐原黃麻紡紗及織布工廠,為臺灣紡織工廠之始。民國四年,又有台灣製麻株式會社。歐戰黃金時期,出現了台灣織布株式會社(臺南)、臺北日華紡績苎麻紡績工廠、宜蘭紡績工廠,及台灣織物株式會社等大規模工廠。大平洋戰爭爆發後,日人亦曾在烏日及新竹創設苎麻紡績工廠,產品相當優良。
七、 木材工藝
台灣木材利用,早於先住民時代就有木製品,明末和民族渡台後更呈旺盛,其式樣有閩南及廣東式。寺廟、神具之製造技術,皆維持固有之雕刻格式,有花鳥、人物、動物、文字、神仙等,可應用於傢俱、建築及小型木材工藝品之製造。
八、 漆工藝
臺灣漆加工技術,原由大陸工人傳授而來。漆樹之種植卻始於日據時代,產量亦不多,須靠大陸及日本。日人並曾在臺中市設立工藝傳習所、新竹設立理研漆器工廠等推廣機構。
九、 窰藝、玻璃工藝
南投之陶瓷業始於嘉慶元年(1796),至道光元年(1821)設立頭、中、尾三窰。咸豐年間極盛,至光緒廿七年(1901),當時南投廳長聘日本之專門技術人員,力求改進並擴展銷路。民國十四年並組織合作機構,將之推行到鶯歌、苗栗、北投、魚池、龜山及嘉義等地,亦設有規模之龐大拓南窰業工廠。
玻璃創始於光緒十年(1884),當時有陳兩成在臺北設置工廠,日據時代陳萬源招聘日籍技術員繼續經營,最後成立有金義合玻璃工廠。又民國四、五年前後,有日人在今臺北中山北路一帶設製瓶廠,均告失敗。至民國十一年,日本東明製罈株式會社乃與專賣局合作製造酒瓶,到民國十七年改稱為臺灣製罈株式會社,嗣後並著眼於臺灣之燃料優勢,在新竹設立高級玻璃株式會社。
十、 大理石工藝
民國前,在蘇澳附近採石棉礦時亦採大理石,民國五年建造總督府時,使用頗多用之裝飾。民國八年,設立臺灣石材株式會社。嗣後在花蓮發現優良之大理石,採取後使用於高等法院及地方法院廳舍之裝飾,於是建築界重視大理石之利用,採礦事業亦漸旺盛。

主持人: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