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漢俑唐俑 盛世…就在眼前

分類:藝術文化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09/07/20   編輯部 報導

看漢俑唐俑 盛世…就在眼前

 

「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展」,今夏在史博館1樓開展,3樓則是常設展唐俑「唐三彩」。漢俑和唐俑,代表漢民族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美學;台灣人何其有幸,可在千年後,同時窺見漢唐的盛世風華。

含羞半遮面的跽坐拱手俑,被喻為「漢代林志玲」。
圖/漢陽陵博物館提供
都說漢唐是盛世,但是漢唐如曇花一現般短暫,又有誰見過盛世光景?

今夏,漢、唐地下出土陶俑如同封存盛世的時空膠囊,一同在歷史博物館解密。來到史博館的觀眾猶如搭乘時空飛梭,來到一樓主展廳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展」,彷彿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漢代;登上三樓,唐代,就在眼前。

人俑殉葬 戰國以降風氣

戰國以降興起人俑殉葬。漢代至唐代的幾百年間是俑的興盛期,木、石、鉛、銅、鐵和陶,各種材質皆可製成俑,其中尤以陶俑的藝術價值最高。以漢俑對比唐俑,更可窺見盛世美學。

出身楚國的漢高祖劉邦在入主關中後,始終崇尚楚風。「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這種以瘦為美的審美觀也明顯影響漢代,從「微笑彩俑」清瘦窈窕、「找不到一個胖子」即可得到應證。唐代皇室帶有鮮卑血統;胡化尚武,審美觀受到遊牧民族影響,崇尚豐肥之美。「燕瘦環肥」正是漢唐美女典型,對比而來的高反差。

漢陽彩俑 兼融秦楚文化

楚人以木頭製俑,加裝能轉動的臂膀和雙足,再穿上衣服,漢代人也承襲了這種製偶文化。來自漢景帝陽陵的「微笑彩俑」即是兼融秦、楚製俑文化,兩相融合的結晶。「彩俑的臉型像北方人,吸收了秦俑特徵;它的下半身平板而修長如木俑,承襲自楚文化。」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分析。

到了唐代,風行一時的是低溫釉陶器─唐三彩,它從盛極一時到式微,只有短短數十年,如曇花一現,是絕無僅有的奇特現象。

漢陽陵舞樂俑極簡的身體美學,獲眾多文化名人青睞。
圖/漢陽陵博物館
很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唐人胡化尚武的精神、多文元化與歌舞昇平的盛世榮景。

庶民美學 漢代建立風格

從俑的文化評比漢唐,美學大師蔣勳認為,「漢代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建立了『庶民美學』,而唐朝是華麗的『貴族之美』,這兩個朝代分別建立了庶民文化和貴族文化的典型。」以表現庶民的、農業的漢文化,著重大眾生活的樸素性,不像唐俑是以集中在表現貴族生活為主,這與漢唐盛世截然不同的時代氛圍有關。

漢代文化奠基於「文景之治」,在經歷了秦的暴政、漢初的紊亂政局,到了景帝時代,太倉(國家的糧倉)滿到米糧來不及食用即腐爛,國庫充足,老百姓安居樂業,笑逐顏開。從「微笑彩俑」身上,可窺見歷史課本上的「文景之治」如何具象為時代的象徵。

貴族之美 唐代華麗燦爛

留著兩撇小鬍子的「文吏俑」,著三層深衣、喇叭狀的衣擺,姿態優雅。
圖/漢陽陵提供
唐代又是另一番風景,陸路、海上綿延長達數千公里的絲路,以及從長安到日本的遣唐使航線,讓大量外邦人湧入長安。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成耆仁指出,唐長安城「猶如人種的萬國博覽會」,出土唐俑中,約三分之一是胡人俑甚至還有黑人俑,可一窺多元文化的景觀。

「唐代爭奇鬥妍,華麗、燦爛奪目接近西方的美學,很明亮;漢的內斂是東方美學的特點,不那麼自我炫耀。」蔣勳分析,從「微笑彩俑」身上,可以看見漢代人樸素、含蓄的身體美學,他們下半身微微屈膝,氣聚丹田,呈現內斂含蓄的身體曲線,是「富有舞蹈律動的雕塑」。

謙遜內斂 東方身體美學

這種退讓、謙遜、內斂、柔軟身體美學,不僅影響中國二千年文化,甚至擴及鄰近的日、韓等國,成為「東方人的共同身體美學」。

跽坐拱手俑、跽坐侍女俑等展現出漢代女子身著三層深衣、下擺呈喇叭狀、後面狀似燕尾服的合身衣裙,諳合漢代五言詩「陌上桑」所歌頌的女性美:「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豐腴的唐三彩仕女俑,是唐代盛世的典型美女。
圖/史博館提供

唐的美則是外放、豐美與華麗。從出土的唐代壁畫、唐俑身上,到處可見上著短襦「爆乳裝」、下著長裙的唐代仕女,應證詩人筆下「慣束羅裙半露胸」、「綺羅纖縷見肌膚」的綺麗景象。

自稱漢族 象徵穩定力量

「我們常說漢字、漢語、漢文化、自稱為漢民族,但為什麼華人移民海外群聚之處要叫唐人街?」蔣勳認為,這是因漢代象徵對內安定的力量和文化,而唐則是對外開疆拓土、對外的移民文化。

「在外自稱唐人是一種驕傲、氣勢似乎強盛一些。」但「真正長治久安、影響深遠的其實是漢文化」。蔣勳表示,漢文化看來雖渺小、內斂,好像沒什麼力量,其實是「在時間裡面競賽」,爭的是「千秋萬歲」、「與天久長」之道。其中蘊藏的智慧,中國歷朝歷代難以匹敵。

 

●「微笑彩俑」每天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在史博館展出,周一不休館。史博館2至4樓展覽,上午10時開放至下午6時,周一休館。可洽:(02)2381-2119。

【2009/07/1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