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ünter Pichler教授是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他教育學生是否融合關於室內樂方面的知識?
梁:我們跟他上課畢竟是以培養獨奏家為方向,並不會跟室內樂混為一談,他會非常清楚的讓你知道你現在是個獨奏家的身分在拉琴,我們在維也納上課時會有另一個伴奏老師,Pichler每次一進來就會把鋼琴蓋全部打開,他要讓你知道你是在跟整個樂團的音量抗衡,而不是只跟鋼琴在合作,他會運用很多的方法來激勵你展現出獨奏家的那一面,室內樂需要很多很多的合作,然後產生溝通,這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我個人是較喜歡獨奏的。
Q:您覺得成為一位獨奏家需要有豐富的比賽經驗嗎?
梁:我自己小時候在台灣比過很多的比賽,出國以後我遇到一個蠻大的問題,在亞洲比賽被看的很重,是一個可以快速被肯定或被認識的成績單,我出國之後還是有個想法是希望可以參加比賽,但是Pichler他是一個堅決反對比賽的人,我當時告訴他我如果沒有比賽那我以後回台灣該怎麼辦?他跟我說:「我當然知道比賽是個跳板,但是比賽到底幫了你什麼?如果你要別人認識你,你想必要參加很大型的國際比賽,為了那些曲子你要花一兩年的時間把那幾首曲子練到完美,可是你為什麼不想想把這些時間拿去接觸其他曲目對你更有助益,那如果你參加大型比賽而沒有入圍,你就會心情低落而自我懷疑,如果你拿了第三名而不是第一名,那也沒有人會記得你,不然你可以告訴我某年某月某比賽的得主是誰呢? 」我當下是答不出來的,比賽有好有壞,透過比賽這些機會可以短時間的督促自己練習,激發自己的潛能,另外要比賽也要有相當的心理建設,要能接受之後的結果,如果你能靠著比賽能讓你成長,那鼓勵你去比,但如果你只是想成名,我想不見得可以真正達到這個目的,難道每個大比賽的第一名都是將來成功且讓大家熟識的嗎?我想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