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視野下,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國立台灣美術館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特別策劃「界:台灣當代藝術展(Jie Boundaries:Contemporary Art from Taiwan)」,展出台灣33位藝術家共48件作品,讓國際人士了解台灣如何在全球化時代中自處,並藉由不同創作世代的藝術實踐與觀點,述說一個島嶼10年變化的故事。
2014年8月16日至2014年12月21日
國立臺灣美術館1988年開館,其核心目標以台灣美術為主要的研究及收藏主軸,近年來,積極與國際其他區域的美術館建立交流合作關係。本次與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所共同主辦的「界:台灣當代藝術展」,由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潘安儀擔任策展人,潘教授長期投注台灣藝術的學術研究,歷經兩年的籌備時間規劃了此次展覽。展覽焦點剖析台灣文化在全球秩序下自我角色的演繹,這個主題顯示了當前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與全球化議題的關係日趨緊密,而台灣也正積極主動走入國際,與不同國家的文化族群展開對話。
本展以「界」(Boundaries)為主要命題,以過去二十年的台灣藝術發展史來探討全球化與台灣的關係。台灣當代藝術從九○年代後期便逐漸面臨外在國際環境的競爭衝擊,自我與外部的關係,因而形成了非常複雜且多重交疊的各種衝突與模糊流動的界域。策展人透過「界」這個策畫主題,深度檢視台灣後解嚴時期的藝術創作內涵,包括:藝術創作如何處理全球化之下的身分認同問題、藝術家如何重探過往並從歷史記憶與傳統中轉化、氣候變遷下的生存境遇、數位科技裡的嶄新現實等。展覽挑選33位台灣藝術家及作品參展,為完整呈現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策展人選取了在台灣藝壇深具代表性的三個世代,分別從不同世代的創作脈絡和觀點,探討台灣藝術在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化發展面貌。
參展藝術家名單
夏一夫(b. 1925-)、林惺嶽(b. 1939-)、袁旃(b. 1941-)、黃銘昌(b. 1952-)、楊茂林(b. 1953-)、葉子奇(b. 1957-)、陳界仁(b. 1960-)、侯淑姿(b. 1962-)、林書民(b. 1963-)、
吳政璋(b. 1965-)、黃心健(b. 1966-)、姚瑞中(b. 1969-)、涂維政(b. 1969-)、黃瑞芳(b. 1971-)、葉怡利(b. 1973-)、蘇匯宇(b. 1976-)、周育正(b. 1976-)、不二良(b. 1976-)、邱昭財(b. 1977-)、黃錦華(b. 1977-)、郭奕臣(b. 1979-)、徐薇蕙(b. 1979-)、陳怡潔(b. 1980-)、蔡歐寶(b. 1980-)、杜珮詩(b. 1981-)、張嘉穎(b. 1982-)、陳萬仁(b. 1982-)、羅展鵬(b. 1983-)、余政達(b. 1983-)、張立人(b. 1983-)、張恩慈(b. 1983-)、陳敬元(b. 1984-)、廖祈羽(b.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