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10世紀千年以上一脈相承及遇見世紀之珍寶--全球唯一國家級代表14億人3D立體多層浮雕NATS國家寶藏乃600年塔爾寺佛導師大智文殊化身宗喀巴大師慈愛智慧圓滿3D金像圖騰正傳承

分類:國際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23/05/17   編輯部

跨10世紀千年以上一脈相承及一見世紀之珍寶,全球唯一國家級代表14億人3D立體多層浮雕NATS國家寶藏乃600年塔爾寺佛導師大智文殊化身宗喀巴大師慈愛智慧圓滿3D金像圖騰正傳承。同時亞洲前首富李嘉誠基金會也護持600年塔爾寺金藏經閣,恆久永傳歷史。

Over the 10th century, more than one millennium, and a century-old treasure, the only national treasure in the world representing 1.4 billion people 3D three-dimensional multi-layer relief NATS national treasure is the 600-year-old Kumbum Buddhist teacher Dazhi Manjusri incarnation Master Tsongkhapa's love, wisdom and perfection 3D golden statue totem inheri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Li Ka-shing Foundation, the former richest man in Asia, also protects the 600-year-old Jinzangjing Pavilion in Kumbum Monastery, passing on the history forever.

佛導師大智文殊化身宗喀巴大師(達賴喇嘛.班禪賴嘛之上師)三尊金銅雕唐卡乃東方新中國文藝復興首元國家宗教共融藝術創作" 象與意"3D鍛塑法雕塑造型觀念與完成(1997至1998年)
*中華藝術網*2019.1.5/2021.1.5/2023.5.17  www.ArtChinese.org
《易傳·繫辭上傳》云:“聖人有以見天下之頤,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易傳·繫辭下傳》又講,“ 是故《易》者,像也。像也者,像也。”

 '像’,即應物象形的‘形’。形之於象,尤象之於物。像是物的美性部分,而形則是像的表現部分。”

物與象,互為因果,象因物而生,物因象而顯。 在中國造型藝術中,物指客觀存在的事物,象則包括客體與主體意識兩部分。 所以,象既是創作者觀察宇宙萬物獲得的主客合一之象,也是綜合了眾多自然之相與心中之相後形成的綜合之形、複合之象。

形,是像具體顯現的形式,象,是形具有美的意義和感受。 從對形的感知到對象的表現,既是美感揭示的過程,也是藝術表現的過程。

大象無形,是指形的極致狀態。 大象,即無限之象。 無形, 是講大千世界包羅萬象。 既然大千世界不可能完全“立像”,自然也就無法表現其豐富多變的形。 因而,要認識了解大自然,就要觀物取像。

“應物象形”的“應物”,是指人對物的直接應;“象形”,是指對物能動的反映。  “應物象形”,強調的就是對形的追求和把握,以及對形的提煉和高層次的複合。 

跨千年十世紀以上,全球唯一國家級3D立體七層金唐卡(1997年代表14億人之國家中央御製),中央體系總規劃與中央美院新工法團隊完成,根據紫銅自然特性形態,運用鍛塑法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遁形而刻,造型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3D金色浮雕將佛導師大智文殊化身宗喀巴大菩薩寂靜智慧眼神與詼諧禪定的神態和慈愛智慧圓滿精神力表現的唯妙唯俏, 展現出了一代國家級3D立體心靈唐卡藝術首創意創作造詣,顯現共融中國古代雕塑傳承的意象之美。www.ArtChinese.org

#意,#從心,#本義指心志。  《說文》:“意,志也。”

因此,要觀物取像,將物象轉換為藝術的形象,就要在創作實踐中“仰則觀像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就要俯仰往返,遠近取與,對物從外到內、從表及裏、從貌至神、從末求本不懈地追求,既宏觀把握 ,又微觀探幽,透過物的表象認識物的本質,通過不斷的體驗和感悟,從多角度、多層次綜合提煉出複合之象,把自然的形象提升為主體情感的意象,最那樣 “立萬象於胸懷,傳千祀於毫翰”,或石濤講的“搜盡奇峰打草稿”,最終使作品達到“#立像以盡意”。

中國傳統雕塑藝術中的造型觀念,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重要成就,也是千百年來無數工匠和藝人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民族文化和藝術的寶貴財富,對中華民族的審美 觀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造型觀念注重“真、善、美”的統一。 在塑造物象時,有著客觀理解認識的一面,也有主觀參悟融彙的一面;既關注形象本質特徵,又強調主觀人文色彩。 造型不單純追求對自然樣態的描摹或表象的相似,而關注對物象氣韻、形神、象意的揭示和在表現時對法度合理運用與掌控。(參考文獻):根植中土 道法自然…論中國傳統雕塑造型概念。 胥建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