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甲冑歷經三年修復 移交奇美博物館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2013/08/21 本網報導:


 

..

清代甲冑歷經三年修復 移交奇美博物館

中廣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 2013年8月20日

「台南奇美博物館」珍藏十多年的一件清代古戰袍甲冑,歷經歲月更迭多已磨損,委託台南應用科大刺繡中心進行修復,動用20多人經過三年的努力,期間走訪中國及歐洲多國考據,終於完工;上午由奇美博物館點交收藏,台南應用科大刺繡中心主任張美筠表示,除了古戰袍完璧歸趙之外,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相關修復技術整合,蔚成不可多得的文化資產。

清代甲冑歷經三年修復 移交奇美博物館

 

(劉怡伶報導)

 

張美筠老師表示,修復過程使用200倍數顯微鏡以平方公分面積為單位,進行檢視統計磨損有4269處、破洞1096處、脫線1380、髒汙1847處,總共8592處,其中最難的是縫補,厚達419頁的紙張,記載著全球首次公開的「雙面縫補技法」。

 

為了不讓新舊布料並陳,還特地從南京製作複製的一塊布料,價值近百萬元,同時以老化機將布料老化成兩百多年前的色澤,最多動用到22人,歷經三年時間才完工。

 

張老師說,文物修復是對已損文物進行病害消除,毀損得以恢復,劣化現象受到控制,更希望能長久妥善保存,其中還必須有科學考據及印證,科學、化學的知識加入檢視、實驗工作,例如盔甲頭頂上有一顆紅寶石,竟刻有AF英文字樣,經過遍查各式古文,最後在北京得到答案,應該是戰袍流落歐洲期間被刻上去,與原件無關;刺繡中心也利用剩餘的戰袍龍紋刺繡製成魚尾晚禮服及東、南海龍王服飾,讓新舊傳承。

 

移交儀式由台南應大校長林品章、奇美博物館館長郭玲玲與當年從倫敦購買戰袍的許富吉先生,代表雙方主持,期許將古戰袍的原貌忠實復原,讓古物有了新的生命,最難得是相關修補技術,更能在新的奇美博物館獲得長期妥善的保存。


回中華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