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中文系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3/02/11   編輯部

 
簡史

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日本政府在臺灣成立臺北帝國大學,最初設文政、理農二學部。次年,文政學部「文學科」增設「東洋文學講座」,以中國文學為主要講授內容,此即本系之前身。久保得二先生為本講座之首任教授,神田喜一郎先生為助教授,二人於一九二九年四月先後到任。一九三四年六月,久保得二先生因腦溢血病逝臺北寓所。同年十一月,神田喜一郎先生升任講座教授,以迄臺灣光復。此外,另有原田季清先生曾擔任本系講座講師及助教授。

東洋文學講座之必修課程中,與中國文學相關者,初期有「東洋文學概論」、「東洋文學史」、「東洋文學講讀及演習」等,民國二十年以後有「東洋文學普通講義」、「東洋文學特殊講義」、「東洋文學講讀及演習」等。然此類課程猶未及全部必修課程學分之半數,可見就研讀中國文學之領域而言,本講座之課程尚未臻於完備。此時期主修「東洋文學」之學生亦少,臺籍畢業生前後僅田大熊、吳守禮、黃得時三人而已。唯久保與神田二先生均為日本著名漢學家,久保先生在臺任教期間曾籌組「南雅詩社」,創作大量漢詩漢文;神田先生在臺亦有豐碩之研究成果。凡此皆為中日學術交流史寫下奇異之一頁。久保先生逝世之後,其在臺藏書由臺北帝國大學購入,成立「久保文庫」,其中頗多與中國文學有關之古籍,尤多戲曲善本。又神田先生曾參與購入福州龔氏藏書三萬餘冊,成立「烏石山房文庫」,其中多四部古籍。此二文庫之圖書今藏於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仍經常為校內師生及海內外學者所參考利用。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國民政府接收臺北帝國大學,初擬改名「國立臺北大學」,後定名為「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大學依我國學制,將原各「學部」改稱「學院」,文政學部分為文學及法學兩學院,「科」改稱「系」。文學院初設中文、歷史、哲學三系,本系由此乃正式成立。唯當時百廢待興,乃由北大中文系教授、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魏建功先生代為邀聘教員,參與規畫。三十六年底至三十七年中由許壽裳、喬大壯二先生相繼擔任系主任,二先生旋相繼去世。三十七年八月,臺靜農先生出任系主任,其後主持系務長達二十年,對本系之穩定與發展貢獻甚鉅。四十六年,本系設立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五十六年復增設博士班。六十一年又於本校夜間部增設中國文學系,八十六年,夜間部改制為進修學士班(九十五學年度已停招)。另,本系於九十七年成立「國際學生學士班」,採小班菁英式教學,提供有志於華語文及漢學研究之外籍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

本系自成立迄今,經歷屆主任及全體教師之共同努力,乃得日益茁壯。曾掌本系系務者,臺靜農先生以降,有屈萬里、龍宇純、葉慶炳、羅聯添、黃啟方、齊益壽、周學武、李偉泰、葉國良、何寄澎、鄭毓瑜等先生。諸先生雖所學各異,處事風格不一,然主持系務無不竭盡心力,對本系之發展各具貢獻。

本系在民國三十四年成立之初,聘吳守禮、黃得時二先生為副教授,延續部份原臺北帝國大學之學風。35年起,魏建功、許壽裳、喬大壯、臺靜農等學者相繼來臺講學,裴溥言、廖蔚卿、金祥恆諸先生先後受聘為助教,本系乃得接續大陸中國文學系之學術傳統。37年以後,戴君仁、洪炎秋、劉仲阮、毛子水、董作賓、董同龢、孫云遐、史次耘、王叔岷、屈萬里、何定生、牟潤孫、李孝定、蔣復璁、張敬等望重士林的先生陸續至本系任教。諸先生學問各有專精,因得以讓本系在各個領域均有所發展,為本系草創時期奠定良好基礎。本系作為全國最早奠立的中文系,早已具備學科綜合、領域完整的特色,形成了本系辦學的優勢。

教學及研究目標:

本系之教學任務包含本系課程及全校大一國文共同課程,兩者教學目標略有差異。

本系雖名為「中國文學系」,而「文學」一詞乃係廣義之文學,非僅指詩、詞、小說之純文學。故本系之教學目標乃在發揚中國文化,傳授經學、小學、諸子、文 學、文獻學等專門知識,以培養學生對於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深厚之認知與研究能力,並期勉學生以堅實之學術訓練與文化素養作為日後從事學術 研究、語文教學、藝文創作及各項文化工作之基礎。基於此項教學目標,本系開設之課程採多元化設計,基礎課程與進階課程並重,重視古典之外亦不忽略現代,各 領域皆開設課程多門,以求均衡。

另外有關全校性大一國文課程之教學目標,乃希望透過代表性作品之選讀,使學生對中國人文傳統有深一層認識。且透過課堂 師生之口頭研討分析與學生之寫作訓練,一方面增長學生之思考及語文表達能力,一方面促使學生對一己生命有所自覺,而建立成熟之人生觀。因此大一國文課程非 僅在增強學生之語言能力,實亦含有充實人文素養、陶冶品德之教育功能。

在研究目標方面,本系雖非專門之研究機構,然為維持良好教學品質,充實自身之學養,本系教師亦多能致力於研究工作。研 究之目標首在能與教學相配合,達到「研以致用」之目的。故本系教師授課科目之安排亦多能配合其學術專長及研究成果,俾得人適其才並達到良好之教學效果。此 外,本系教師之研究,亦具有學術傳承之理想,故對部分較為冷僻之領域,仍有教師盡力為之,以求傳承不絕,此亦成為本系教師研究之重要目標。

發展特色:

本系自正式成立以來,迄今五十六年,始終在穩定之中求均衡發 展。光復初期,至本系任教者有多位出身於北京大學,如臺靜農、毛 子水、董作賓、戴君仁、李孝定、洪炎秋、張敬先生等。民國三十八 年一月,傅斯年先生出掌臺大校務,傅校長與毛子水先生等與北京大 學關係極為密切;因此本系頗能延續當年北京大學中文系之學風。此 外鄭騫先生畢業於燕京大學,屈萬里、董同龢、王叔岷先生等來自中 研院史語所,亦為本系添注多樣之學術活水源頭。

本系自創始以來,在師資及課程方面皆能朝多元及均衡之方向發展,成為本系一大特色。在經史、思想、文獻學方面,毛子水先生對《論語》、《左傳》之研究,戴 君仁先生對經學史、宋明理學等之研究,屈萬里先生對於《周易》、《尚書》、《詩經》、版本學、目錄學、文獻考訂等之研究,孔德成先生對《三禮》、金石器物 學之研究;王叔岷先生對《史記》、《莊子》之校勘研究等,皆有卓越之成果。在文學方面,臺靜農先生對於文學史、《楚辭》、書畫藝術之研究,鄭騫先生對詩、 詞、曲之研究,馮承基先生對六朝文學、小說之研究,張敬先生對宋詞、戲曲之研究,廖蔚卿先生對六朝文論之研究,裴溥言先生對《詩經》之研究等,皆有極豐富 之成究。在語言文字方面,董作賓、李孝定、金祥恆先生等對於甲骨、金文、《說文》之研究,董同龢先生對於聲韻學、語言學之研究等,皆卓然有成。各領域之教 師將其研究所得,開課講授,故能造就各方面之人材,使學術傳統綿延不絕。本系畢業生日後留系任教者,亦能傳承初期諸先生之學風,在各領域中續有開展。在經 史、思想、文獻學方面,如何佑森先生對於清代學術之研究,張亨先生對於宋明理學之研究,張以仁先生對於《左傳》、《國語》、訓詁學之研究,程元敏先生對於 《尚書》、經學史之研究,金嘉錫先生對《莊子》之研究,周富美先生對《墨子》、《韓非子》之研究,潘美月先生對於版本、目錄學之研究等,皆頗具成果。在文 學方面,如葉慶炳先生對中國文學史、魏晉小說之研究,羅聯添先生對唐代文學之研究,楊承祖先生對唐宋文、傳記文學之研究,林文月先生對六朝文學之研究,彭 毅先生對《楚辭》、神話之研究,齊益壽先生對六朝文論之研究,張健先生對文學批評、現代詩之研究,吳宏一先生對古典小說、宋詞之研究,曾永義先生對戲曲、 俗文學之研究,黃啟方先生對宋代文學之研究等,亦皆斐然有成。在語言文字方面,如龍宇純、杜其容先生對於文字學、聲韻學之研究,丁邦新先生對漢語方言學之 研究,梅廣先生對漢語語法之研究,許進雄先生對於古文字、古代社會之研究等,亦皆有卓越之成果。諸先生上承光復初期自大陸。
來臺諸老先生之學風,研究、授 課,下啟目前中年一輩學者之方向,於本系之發展具有承先啟後之貢獻,而本系均衡發展之特色亦得以維持。

本系在空間發展方面,最初僅有十間研究室,其後逐漸擴充發展。目前有三十餘間研究室。另有學生閱覽室一大間,研究所學生研究室一大間、十小間。惟因本系師生員額逐年增多,以故空間仍嫌不足。
 

 


上一篇(成功大學中文系) 回目錄 下一篇(師範大學中文系)
回藝術家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