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網 ® 中華藝術網facebook
2024/04/24 星期三
藝術音樂
藝術影星
藝術歌星
藝術文化
藝術設計
藝術表演
藝術公益
藝術國際
藝術家
圖書雜誌
藝術FB
設為首頁宗旨會員與我們聯絡訂閱電子報加入我的最愛
文化創意 藝術表演 電影 視覺藝術 油畫 藝術管理 藝術出版 JOSS健康 藝術數位學院
藝術數位學院快速搜尋
 
  美從何處尋?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更新日期:2017/05/14 21:44:25

日期:2017/05/14 21:57:28   中華藝術網編輯部 報導

美從何處尋!

2017-05-14文/範迪安/中華藝術網報導
藝 術 家 |傳 統 文 化 |生 活 美 學
藝  術  範  從  你  關  注  我  們  開  始

在藝術界、美術界,這種美字當頭的界別裡,很多青年藝術家有時候都不願意用美這個詞了。美開始離我們遠去,我們有沒有必要把它召喚回來呢?關於美這個話題,講起來是很難的,不是我一個人站在這裡就可以講清楚的,是需要我們在一起近距離交流的。

 在我們生活中,美這個詞比較多的只停留在表層這個範疇。我自己的感受是,我這代人面對的是美的貧瘠,甚至美的空白。我在插隊勞動的時候帶了一些美術的書籍。我的許多農民兄弟,也是我的同齡人,他們沒有機會接觸藝術的圖片、形象。所以看到知青裡有一個被稱之為畫家的人,並帶來很多美術書籍的時候,他們有種好奇心,因此在勞動之餘我會跟他們分享美術的知識。在這種分享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美的圖像,比一本小說、一首詩更能最快地、最直接地打動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感覺到,除了自己眼前的天地田園之外,還有許多想像的世界。

盧浮宮

當然今天的形勢已經大不相同了,我們今天有極為便捷的條件。打開手機屏幕,我們就說我們進入了讀圖的時代。我們的物質生活極大的提高了,老百姓也經常出國了,現在也都願意去看盧浮宮這樣著名的博物館。不過我也聽說,人們主要是尋找盧浮宮的三寶。轉一圈,把這個三寶看到了就心滿意足,打道回府。

我們就處在這個尷尬的,也讓人有點憂心的狀態裡。一方面我們追求知識、追求藝術,另一方面我們關於美的普及程度還很不夠。小學課本里面有幾篇是關於美術的呢?大概有一些圖畫和有一些圖片,有一點點動手的課也被其他的文化課所擠走了。對於我們整個社會來說,現在的藝術市場突飛猛進,拍賣行、畫廊裡的藝術品標價十分爭奪眼球,包括一些電視節目也都很受歡迎,因為它是尋寶、鑑寶。我們看到那些藝術品的時候首先是把它當做寶,藝術品當然是寶,但是對於它的美的價值,往往可能就被忽視了,或者說認識它美的價值,也是為了了解它的經濟價值。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覺得《開講啦》來設置一個關於美的話題,應該是有意義的。

範迪安

那麼美究竟存在在哪裡?這是我們經常會追尋的問題。我們經常說美是有藝術之美,這些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的創造,藝術之美是把我們帶到審美殿堂裡最佳的,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途徑。當然還有生活之美,它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在我們無處不在的衣食住行各個領域,就像我們現在居住的城市,無數用鋼筋水泥打造的建築森林在崛起。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似曾相識、千層一面、千街一景又比比皆是。因此我們又不得不對這個最大的生活空間的美的打造、美的營造投以關切。

當然,在談美的時候,我們還離不開談自然之美。我上個禮拜到川西的草原上去,做一點寫生,那條道路就是著名的“318”國道。有個大幅的廣告說這是沿途風景最美的國道。在沿途我看到有很多車隊,摩托車的、自行車的、還有徒步的年輕人沿著川藏線往前走。我非常高興,我看到現在有些年輕人不僅把遠足當作對自己體能體力的考驗,而且去欣賞自然、投身自然。當然這個隊伍不是很大,不是每個人都要做實際的遠足,但是我們可以近觀,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工作、學習之餘去更多的感受自然之美。所以林林總總說這些,無非是說到我們今天要重新喚起美的意識,通過各種機會獲得對美的發現。

 那麼如何來解決我們需要的知識問題。我想首先需要閱讀一下藝術史、美術史。比如說西方的藝術,它從古希臘羅馬開始,公元前400年就形成了人的造型表達。這種造型表達包括了人的比例,比如人身七個頭長,擁有非常堅挺的前額和眉弓,它造就了一種美的法則。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的油畫、雕塑、建築就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比如魯本斯,我們看到的是他畫面那種節奏、線條、一種充滿動感的生命世界,打動著我們的感知。傳統的美術,可能比較多的具有鮮明的主題,甚至有情節。

但是打從1830年法國人發明了照相術,原來那種為帝王記下他們赫赫戰功、能夠留下王公貴族形象,以及能夠記錄我們日常生活的那種(藝術)語言方式的確是開始改變了。這種變化,一種是因為時代生活發生了變化,另外一種還是它自身的(藝術)語言體係發生了變化。就以印象派來說,大家還是很喜歡的,之所以喜歡印象派的作品,是因為他在光和色的研究上,又達到了一種新的水平。

莫奈《日出·印象》

 

那同樣東方是另外一個體系,以中國為例。我們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曾間斷,所以古往今來的中國藝術又構成了另外一個體系。通常說西方重明暗,中國重線條。比如說我們在用線條的形式反映世界的時候,早在公元三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很成熟了。有類似於顧愷之主題性創作,更有古代的書法。書法和繪畫的共同之處都是線條的藝術,所以當書法和繪畫一起成熟的時候,我們說中國的美術有了一個體系性的架構。中國的藝術不僅是早熟的,而且是一路蓬勃成長起來的。

美術的歷史發展、美的經典能夠把我們帶入到審美的境界之中。但是有的朋友會說,我又不是搞美術史的,我缺乏美術史的書籍。我想好吧,沒有條件來讀藝術史書籍的時候,那就走進博物館,走進美術館。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美術館裡都有固定的陳列,那都是經過藝術史研究者梳理出來的藝術史視覺存在,或者說看得見的美術史。在那裡你面對作品,去感知,去感悟,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感受力。當這種感受力累積起來之後,可能對很多藝術作品的鑑賞就自然而然有了所謂的經驗。與其看一些雜七雜八的圖像,不如把自己,關於藝術、關於美術史的知識有所建構起來。在自己的心中培育起一顆美的樹苗,讓它慢慢成長,終會有枝繁葉茂之時,充實於自己的心靈。

達芬奇

我想講,其實審美的活動說到根本的價值,它就是對創造力、想像力,對創新這種能力的一種喚起。有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在這一點上很有覺悟,對藝術感知力感受力所能帶來的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這個價值是特別肯定的。 500年前的達芬奇,他既是一個大畫家,同時他也是一個發明家。他的許多奇思妙想,似乎印證了後面,我們要去做一個飛行器,做一個探測儀,做一個能動車的科學進展。那麼在我們許多的大科學家那裡,比如說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先生,李政道先生,他們都特別重視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都特別注重通過培養審美感受力,來增加科學發明和發現的能力。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我們的古代先人在美的問題上已經討論了很多。其實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每個人之間都是不同的。我做美術館館長的時候,你知道什麼時候是我最感到快樂的或者最覺得欣慰的?那就是看到觀眾們,在一幅畫面前各自談自己的觀感。每個人的角度不太一樣,因為藝術品幾乎不給予標準的答案。正是在一副作品面前的交流,讓大家敞開了心扉,美術館這個空間的價值真正體現出來了。它把不同職業、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人們帶在一起。大家在這裡心靈是敞開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我覺得人們對美的態度,應該更多的是使自己與藝術作品,使自己與生活,使自己和他人,使自己與自然都能夠做到一種無礙的交流。越是沒有功利的審美,你就越能夠獲得美的魅力和力量,也對美好的世界報以更多的憧憬。






上一篇(文化是台灣的戰略機遇)  下一篇(台灣新世代慈善事業發展機)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