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發布

分類:兩岸




2017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發布

2017-05-14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中華藝術網

2017年5月13日上午,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在上海社科國際創新基地舉行了2017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新聞發布會。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主編榮躍明,叢書各卷執行主編,上海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科學報、文學報、上海文學及澎湃新聞網等媒體單位出席了發布會。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建設的品牌產品,權威發布上海文化發展領域的熱點和重要問題,預測、展望上海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徵,已經連續出版逾十載,被列為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和上海“兩會”的指定選送書目。為加強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的宣傳力度,擴大系列藍皮書的海內外影響力,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特舉辦此次新聞發布會。

以下為發布會實錄:

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長王為松

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長王為鬆在致辭中講到,關於文化發展,總結過去5年來取得的文化發展成就和未來5年整個文化發展的戰略,也做了比較清晰的佈置。他說,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希望文化在未來能夠跟科技、教育、金融、貿易能夠融合發展,因此,未來的藍皮書可以在選題的開拓面上有些啟發和進一步的開拓。上海人民出版社是為上海的“四個中心”,尤其是文化發展做服務工作。藍皮書的出版,既是對人民社5年來工作的總結,也是對未來5年的啟示,為整個的城市的文化發展存史留檔。這次是人民社和上海出版社聯合出版,之所以採取這個形式,第一是因為高度重視,結合了兩家社的精兵強將;第二,人民社在改革當中,承擔先行先試,所以這次改革,就把集團下屬的學齡出版社、文體出版公司跟上海書店全部劃歸人民出版社,強強聯合,組建了一個小集團。今後除像這樣比較重要的書,也會採取聯合出版的形式。這也凸顯了人民社服務上海的功能,也是積累歷史文脈。為上海不斷地豐富發展留下文化記錄,也留下出版的財富。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崇選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崇選表示,上海文化發展報告比較關注宏觀的領域,上海文化的體制、機制、宏觀政策、環境,上海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等相關的關係。 《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17)》是以文化創新的上海實踐與前瞻思考為主體,預測展望上海文化發展的趨勢,進而指出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管理平台,轉換發展理念,用核心價值觀和互聯網思維引導網絡文藝又快又好發展。核心是創新機制管理,用新的管理方式,使網絡文學納入法制會發展軌道。關鍵是完善政策體系,注重發展質量,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網絡文藝發展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當前很多社區照搬西方社會的模式,漠視或者忽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有效經驗,從而帶來城市治理過程中的種種亂象。應當鼓勵一切增進小區業主交往的文化活動,以及居民志願者等等活動的開展。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先進時代文化,宣傳弘揚文化活動,需要大力支持、積極引導。在極速城市化進程中,只有對自身的文化自信,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社區的善治模式。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占彪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占彪表示,文學藍皮書中,上海的主題是當代文學史,為什麼選這個題目?因為發現了一批小說是寫上海當代的生活。比如說金宇澄的《繁花》,吳亮的《朝霞》。賈平凹講過:“小說都是個人的回憶”,陳占彪表示,小說是更明顯的記憶,又叫“明顯的記憶文學”。這類文學跟上海當代歷史書有一定的區別,一是歷史相對比較枯燥,文學有細節,有渲染。二是歷史偏重於帝王將相、英雄人物等等。而這批文學小說都關於無名的人、普通的人,日常的生活,看起來都不起眼。但是這類小說對了解生活史、通俗史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文學藍皮書有三個部分,一個是去上海的作家協會做了訪談;第二個是批評家寫的上海;第三是書寫上海的歷史。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軼代替文化產業藍皮書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花建做介紹時講到,《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17)》以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係為主題,主要是關於上海邁向全球文明城市的過程中建立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目標、重點和措施。該書的報告全面研究了上海文化體系建設的任務,指出了上海文化產業在“十三五”的重大任務。尤其指出上海文化產業體系應該體現出的特點,一是符合知識經濟發展規範的產業體系。二是與旅遊、經濟、貿易相互融合的文化體系。三是國際廣泛聯繫的體系。四是體現全球文化中心的體系,具有強大的文化輻射力。比如說欄目二,以創新為動力,探索文化產業新業態。欄目三,突破重點領域,壯大優勢產業。結合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背景,研究了上海地區的博物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歷程和突破重點。分析了上海在全國具有領先優勢的音樂劇產業。欄目四,推動產城融合,發揮聯動效應。尤其是黃浦區的舊區改造,還有虹口區的改造。進行分析和研究。欄目五,融入全球產業鏈,構建國際文化貿易新架構。尤其是分析研究了全球文化貿易變化和貿易結構的演進,提出上海要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與現代知識產權體系的對策建議。欄目六,國際經驗研究。西班牙學者的研究專稿深入研究了巴塞羅那文化創意產業和機遇和威脅。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徐清泉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徐清泉表示,上海“十三五”的規劃提到過一個目標,“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基本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這個目標很宏大,但在2020年要基本建成。如此看來,對公共文化也有相應的要求。上海現在公共文化到底做得怎麼樣?公共文化藍皮書做了一點簡單的梳理,這本藍皮書在7本里面​​體量最大,收了20篇。因為觀念比較多,徐清泉簡單介紹了比較重要的4點信息。

第一,從一些數據來看,公共化治理取得了一些新進展。比如關於基層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現在上海的社區文化中心已經達到了226家,而且這226家中有相當一部分分佈在郊縣城區。每個中心平均有20個從業人員,在編人員有9個,購買的公益崗位有4個。配套的資金有535萬,其他投入58萬。各中心每周正常開放不少於56小時,每天不間斷開放8小時。還有文化類社會中介組織穩步發展。從15年的數據看,文化社會組織一共有781個,社團有312個,民非企業有457個,基金會有19個。

第二,城區的文化規範管理。比如說城市廣場舞的規範管理問題。上海的城區也在做積極的嘗試,閔行區就制定了這樣一個標準:“面積200平方米以上,常年有文化團隊活動,不干擾附近居民生活”。在這個指標的基礎上,斥資建造了100個市民文化廣場的設施改造,專門開展廣場舞。同時又配套制定了《閔行區市民文化廣場管理辦法》,將廣場舞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第三,部分創新性機制實現了長效化實施。公共文化的基層治理是需要一些長效化的機制的,而且要創新。比如上海“文教結合”,就是對傳統中華優秀文化的有益嘗試,這實際上順應了國家的要求和趨勢。

第四,公共文化服務迎來“精細化”治理新時代。精細化治理超大城市,也覆蓋到了公共文化方面。對上海而言,做好存量和增量文化公共空間。包括社文中心、文體場館,線上線下文化平台有效提升治理,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精細化治理要實現“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目標。以更精細化的手段優化配置公共平台、設施、機構和平台,力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獲得極大提升。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軼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軼介紹了電影產業藍皮書,他表示,這本藍皮書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因素考慮。第一,從全國的角度來看,去年的電影產業值得大家的關注。一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二是美國電影協會MPA發布報告稱,中國內地已經領跑海外市場,是目前最具潛力的電影市場。第三個,去年全國新增影院1812家,熒幕總數達到41179塊,成為世界上熒幕最多的國家。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全國現象,2016年是全國的電影票房近6年來第一次不升反降,單屏幕產出全部出現下滑態勢。第二,從上海本身的角度來看,主要有兩個情況,一是上海的票房收入是30.37億,同比增長3.33%,與全國持平。二是這本藍皮書的主題是內容創新,電影產業信發展歷程。第一個專題報告做了IP的改編,我們請了上海市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探討IP的情況。第二個是產業熱點,圍繞年度的產業熱點進行分析。再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影人訪談,跟5位上海中青年的導演交流。還有電影人才該如何培養,跟上海溫哥華學院的海波院長進行了訪談。另外,國家廣電總局2017年重點提出2017年是電影質量促進年和電影質量規範年。其實廣電總局提到的這兩個問題在藍皮書中也有一定的體現。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饒先來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饒先來對上海文化交流藍皮書進行了介紹,他表示,5月14號,北京就要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30多個國家派高級代表來參加這個峰會。可以看到“一帶一路”從2013年習總書記這個倡議提出了以後,建設成果是碩果累累。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有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藍皮書的主題就選擇了“一帶一路”,服務國家戰略,開創上海文化交流新局面。內容主要聚焦上海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背景下,在對港澳台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一些開拓和創新?能夠優化這個存量,能聚焦增量這方面的文化交流。上海文化交流藍皮書分為5大板塊,一共有22篇。第一個欄目是總報告;第二個欄目是“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經濟、文化交流;第三個是國家形象與文化傳播;第四個是海外文化機構研究;第五個是港澳台文化交流與實踐。

第二個板塊“‘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經濟、文化交流”中提到,上海的主要項目結構方面發生了一些變化,從傳統的商品輸出發展到經貿、文化的輸出。上海可以利用獨特的區位、環境與文化優勢以文化的方式對待“一帶一路”戰略,開創文化的新局面。

第三個板塊“國家形象與文化傳播”的主要觀點。他表示,對外文化有幾個特點,一是很多傳統文化內容,缺乏現代感。二是缺乏互動性的交流。國家文化部正在推進相關國家的重要文化線,也就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建立國際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國際聯盟。

第四個版塊是海外文化機構研究,截止到2015年年底,上海一共有12所高校和13所中小學在20多個國家舉辦了47所孔子學院和46所孔子課堂。上海高校參與建立和運用孔子學院,所做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再一個“一帶一路”倡議帶動沿線國家學生赴華留學,人數截至2016年底達22.7746萬人。

第五個板塊是港澳台文化的交流。要加強對港澳台文化交流的總體戰略設計,以滬台交流合作為切入口,達到多層次文化交流平台。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畢旭玲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畢旭玲介紹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藍皮書主要有6大版塊組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案研究等。可以分為兩種欄目,第一種是常設欄目,主要是持續跟踪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情況。今年有非遺的法規與政策、個案的研究以及非遺的開發和利用。比如,日本和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調研報告,對上海非遺立法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台非遺的地方法規的城市,這個報告是在非遺法規出台期間所進行的調研。第二個《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實踐研究》強調了應該從完善現行法規、明確政府責任、建立市場規則,非遺的這些問題不僅僅在上海,在全國都有出現。

畢旭玲繼續道,第二種是機動欄目,也就是熱點捕捉。上海市的非遺發展的總體的背景就是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建設。總報告就圍繞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非遺的保護,進行總結和反思。報告認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設的內在需求,它是培育城市精神、傳承城市文脈的重要舉措,也是新形勢下國際大都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本和動力。另外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進行了總結。報告名字叫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際上涉及到長三角。希望在未來三年內成長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年度非遺發展報告之一,成為研究和分析非遺相關的各種現實和理論問題的不靠或缺的參加資料。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榮躍明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榮躍明在總結髮言中表示,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從07年就提出了把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作為主要目標。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上海文化發展已經形成了它的一些特點,一是上海城市文化發展非常繁榮,有各種各樣的文化樣式。第二個特點,在繁榮發展當中,當年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提出的一些目標,像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功能的構建,已經初步形成。第三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但是文化消費相對來說成本還比較高。從另外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該由政府來提供,基本以免費分享為主。這當中的主要趨勢,是對空間的需求。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除了要欣賞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以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新的社會關係的構建,都需要在特定的空間當中實現。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能夠讓老百姓充分交流、開展活動的空間比較缺乏。

榮躍明繼續道,第四個特點,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上海的支柱產業。在文化產業發展當中,文化與科技、與教育、與旅遊、體育等等不同領域的融合發展,實際上都概括在文化創意產業當中。在這當中,互聯網+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包括網絡文學、網上直播、網絡視頻、IT,甚至於電影的網絡售票等等,互聯網+帶來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趨勢,創造了更大的文化發展的空間,也更大程度上降低的老百姓文化消費的成本,同時對推動文化產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另外一個主要的特徵,就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除了很多的場館設施的建設,現在新的趨勢,數字化發展。文化上海雲的平台在逐步逐步優化它的服務,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夠分享公共文化服務。

榮躍明表示,上海城市文化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它跟不同領域的融合,其實也為管理提出了挑戰。從黨的十六大開始,中國啟動了文化體制改革以來,文化發展都是與文化發展改革並行。他認為,文化發展的趨勢可以看到,文化發展不局限於宣傳思想領域,真正要把文化建設做好,特別需要貫徹落實中央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做佈局,貫徹總體佈局的戰略思路。以“四個全面”、“五個發展理念”來推進文化的發展。現在文化領域跟其他領域的融合交叉。所以單純地推進文化,不大容易做好。因此所有藍皮書,各個都是專題。他提到,希望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能夠發揮學術研究成果的一些作用。對推進上海文化發展,能夠發揮一點作用。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東光主持發布會

編輯:周方鉑

攝影/圖片:王秋原

責任編輯:劉曉莉 

陸家嘴金融網綜合整理

主持人:上海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