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經濟發展的融合創新戰略格局形成

分類:兩岸




中國文化經濟發展的融合創新戰略格局形成

文化經濟政策是推動中國文化產業或文化事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政策要素甚至比市場要素的作用更為根本、更為有力。當下中國的文化建設是脫胎於一度運行很穩定的文化事業體制,幾乎完全的計劃性管控與政策性導向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顯著的路徑效應,況且文化建設的關鍵資源(比如基礎文化設施、主要文物文博資源、文化傳媒資產、文化藝術人才等)主要掌控在政府手裡,體制改革及其相關政策措施對於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戰略至關重要,這也是文化經濟發展的中國特殊性。

由於文化建設的經濟環境、技術條件等在進入“十三五”以來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國的文化經濟發展戰略也相應地開啟新的模式。文化體制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正式拉開帷幕,主旨是藉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按照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分類發展的大思路,將一些意識形態屬性不太突出、運營比較困難的文化部門及相關行業(比如電影製作放映、圖書出版發行、演藝院團等)逐步推向市場。分類改革的意義在於既保障文化領域的意識形態安全,又發揮了市場的積極作用,確實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起到了釋放制度紅利,促進中國文化經濟發展繁榮的重要作用。


但是,脫胎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功利性動機,使得文化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存在利益團體博弈及公共性失語的問題,藝術表演在一般市場經濟國家都屬於公共性強而存在市場失靈的文化行業,傳統圖書出版在英國以“不能向知識徵稅”為由而始終作為準公共品業態存續,這些行業在中國卻率先被改革被推向市場,而具有顯著市場競爭優勢的電視傳媒反而始終保留事業屬性,這類文化事業部門利用行政壟斷性傳媒資源向市場套利。事業單位企業化運營和企業單位事業化管理,這種混合特徵表明分類改革的不徹底性以及中國文化經濟的特殊性。 “十三五”時期前後,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語境中,中國文化經濟發展格局從中觀向微觀和宏觀延展。微觀端日益重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及文化機構的運營問題,宏觀端更加重視文化創新與經濟轉型升級的相互關係。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交融、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融合的文化經濟發展戰略格局的確立也和數字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密切相關。文化傳媒的數字融合在中國的發生是如此地突然而猛烈,讓掌握廣播媒體行政壟斷權益的國有文化部門有些措手不及,也令文化體制管理部門猝不及防。大張旗鼓提出“融媒體”的頂層發展思路體現了在新經濟和新技術條件下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新思維,即從分類改革正式轉向融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