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構建“一帶一路”金融保障體系

分類:兩岸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7/08/23   編輯部 報導

《中國金融》|胡曉煉:構建“一帶一路”金融保障體系2017-08-23胡曉煉 中國金融雜誌/全球慈智和平聯盟 國家智庫

作者-胡曉煉「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

|《中國金融》2017年第16期

4年來,“一帶一路”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世界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和全球治理結構變革提供了充滿智慧的中國方案。今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向國際社會做了一次全面、系統、深刻的闡釋,為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指明了方向。

準確把握當今時代特徵

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首先要深刻理解當今時代基本特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以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為時代特徵。

第一,世界多極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極格局對峙了近半個世紀。到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東歐劇變,兩德統一,蘇聯解體,南聯盟分裂,蘇聯陣營自行解散,退出強強爭霸。但是,歷史軌跡並沒有向一極化方向發展,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歐盟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新興市場國家迅速發展。多極化成為客觀趨勢,其根本內涵是世界的命運不應掌握在個別國家手中,對涉及各方利益的問題,都要以平等為基礎,堅持對話協商。


第二,經濟全球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深入發展,國際貿易快速增長,全球貨物貿易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1990~2015年)增長了4.7倍,比同期全球GDP增速高出1.5個百分點。生產方式實現全球佈局,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國資源禀賦優勢組織生產,國際分工從以垂直分工為主轉變為以水平分工為主,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國際資本流動和跨境金融活動達到空前規模。經濟全球化使得不同國家和地區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協調合作成為必然選擇。各國必須加強政策協調,推動包容、可持續、平衡增長。


第三,社會信息化。信息技術和網絡發展對社會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互聯網+製造”將批量化生產與個性化定制相結合,生產針對性更強、效率更高;分享經濟、網購、移動支付等重塑大眾生活習慣。信息化不僅改造了傳統產業,使其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也催生了軟件業、通信業、信息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信息化也使世界變得更平坦,國與國之間的聯繫更緊密、相互影響更大。但同時,數字化鴻溝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發展差距,網絡犯罪、個人隱私洩露等負面消極影響也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新挑戰。


第四,文化多樣化。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不同民族、不同歷史發展背景的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呈現出多種表現形式,如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化藝術、觀念信仰、思維方式、價值精神追求等。中國文化自古遵循“和而不同”理念,就是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2005年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提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現實背景。


第一,和平赤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處於總體和平時期,但熱點地區和國家仍然戰爭不斷:中東地區發生數次戰爭,西亞、阿拉伯國家先後爆發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等,緬甸、科特迪瓦、盧旺達等因貧困、種族、宗教問題出現內亂內戰。近年來,中東、西亞地區宗教衝突加劇,地區安全受到嚴重影響,恐怖主義趁機發展壯大。最近發生的海灣阿拉伯地區卡塔爾斷交危機,英國和法國連續遭受恐襲,都是和平赤字的現實表現,而由此造成的難民危機等問題,給世界造成了重大影響,導致西方主要國家重大政策調整。


第二,發展赤字。發展赤字的核心就是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包容、發展動力不充足、發展成果分配不公平。發展不平衡方面,儘管全球貧困人口有所下降,但目前仍有約8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下一步減貧是嚴峻挑戰。中美兩個大國也面臨發展不平衡問題,美國高收入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擴大,中國以往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模式不平衡、不可持續,要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發展不包容方面,發展中國家沒有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受資源、財力、教育、基礎設施等匱乏所限,發展長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戰亂不斷。發展動力方面,原有增長動力如城鎮化、工業化、貿易自由化等,在一些國家已達頂峰,能源資源環境消耗不堪重負,而新的科技革命還沒有取得根本突破,尚未形成替代傳統發展動能的新動能。發展成果分配方面,發達國家依靠研發創新和營銷服務優勢,在全球分工中處於微笑曲線的兩端,拿到大多數成果和收益;而發展中國家主要依賴廉價勞動力,大多從事生產加工環節,處於微笑曲線的底端,只能賺辛苦錢。


第三,治理赤字。消除國際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但在現有的政治治理、經濟治理兩大領域中,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不夠、代表性不足。從政治領域看,西方價值觀和民主制度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水土不服,甚至成為動盪和戰爭的外在根源。從經濟領域看,作為經濟規則制定者的經合組織(OECD),現有35個成員國,其中發展中國家代表性不足,只有智利、墨西哥、韓國和東歐少數幾個新興市場國家,金磚五國都不在其中。在金融領域,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主要規則的製定者,美國的份額佔16.5%,擁有一票否決權。在金融監管領域,巴塞爾銀行委員會在金融危機之後才納入若干發展中國家,以往則是由十國(發達國家)主導金融監管規則制定。在監管標准上,發達國家擁有較大發言權,他們認為哪個方面風險大,就著墨很多,雖然該風險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並不典型,但也執行同一個標準。在國際貿易領域,世貿組織發揮主導作用,一些國家在多邊貿易規則談判中設置障礙,致使多哈回合無法達成協議,甚至想重回雙邊貿易體系。


面對當今各國利益深度融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一時代潮流,解決全球發展三大赤字,促進平衡、包容、可持續發展,減少戰亂衝突、恐怖主義和難民問題,成為各國探討的中心議題。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以中國智慧凝聚人心、集聚合力的全球時代大合唱。

深刻理解和把握絲路精神的內涵


 

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友好交流的紐帶,具有特殊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絲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大勢,應對全球挑戰、克服發展困難的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貢獻。


從和平合作看,絲綢之路展示的不是尖兵利器,而是珍寶器皿、科學技術;帶回的不是掠殺搶奪,而是香料特產。絲綢之路上的使者是和平友誼的使者,不是侵略者。絲路精神就是要和平合作,通過對話、溝通、協商,解決爭端分歧,促進交流合作,在應對挑戰中形成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和平,以和平保障發展。


從開放包容看,“一帶一路”具有四個特徵:第一,合作理念開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結伴成行,互相借力;第二,合作空間開放包容,現在確定的65個國家是核心的重點國家及地區,同時也歡迎其他國家參與;第三,合作領域開放包容,“五通”是重點領域,從政策溝通到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生相通,涵蓋了從政府到企業到民間,從貨物到資金到基礎設施;第四,合作平台開放包容,包括雙邊合作、多邊合作、國際組織合作,聯合國大會把“一帶一路”倡議寫入決議,得到190多個國家一致贊成。


從互學互鑑看,人類文明沒有優劣之分,都是精華,在世界內共存。如果以己文明為高、彼文明為低,企圖以己文明消滅取代彼文明,必將導致衝突和對抗。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傳遞的是各種文化,介紹的是不同文明。正是這種理念、知識、商品、技術交流,推動了社會進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互利共贏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實力極大增強,對沿線國家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要對接各國改革和發展戰略,不搞獨奏,形成合唱,優勢互補,讓沿線國家搭乘中國經濟發展快車,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在形成利益共同體上實現互利共贏。


絲路精神的核心就是通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全球範圍內整合經濟要素和發展資源,形成合力,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共創發展新機遇,拓展發展新空間,注入發展新動力,促進持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維護和平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我們要乘勢而上、順勢而為,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這既是美好的願景,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行動指南。


構建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一帶一路”金融保障體系


 

建立長期穩定可持續的“一帶一路”建設融資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支持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關鍵作用,要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降低融資成本,打通融資這一項目推進的關鍵環節。


第一,堅持多種融資方式並舉。進出口銀行將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的槓桿作用,既要提供“兩優”貸款等優惠性質貸款,還要提供保本微利的開發性質貸款。同時,通過銀團貸款、聯合融資等方式,引領和帶動商業性金融參與,加強與開發性和商業性銀行機構合作,撬動各類資本,有效降低融資成本。不僅提供貸款,還提供投資,發起設立並運作好“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國際投資合作基金。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加強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項目所在國的實際情況和意願,統籌使用多種融資模式。


第二,堅持各方參與共建。 “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需求量非常之大,單靠中國的投入是不夠的,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應聯合投入。要調動各方資源,動員項目所在國投入資金或給予政策支持,還要積極聯合第三方國家共同開拓市場、積極吸納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及國際資金,形成共同付出、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體。進出口銀行根據形勢需要和風險情況,專門對境外官方性質金融機構的授信進行了調整,進一步加強同業合作。


第三,堅持市場化運作、商業可持續原則。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急功近利地搞短期行為、面子工程,必須著眼可持續發展。企業投資要講效益,項目要有持續的價值產出,項目簽約只是開始,項目建設也只是一部分,項目建成後的運營和管理至關重要,要防止項目“爛尾”,變成沉重的經濟包袱,甚至上升為政治問題。金融投入也要講效益,加強對項目經濟效益的評估,優先支持能夠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增強“造血”能力的項目。政策性金融在積極支持國家戰略的同時,也要堅持保本微利,堅持市場化運作,走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第四,積極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 “一帶一路”建設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有利契機和重要平台。使用人民幣可以降低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有效帶動中國產品、服務、技術等出口,可以降低對外幣的依賴,開闢自主、可控的融資渠道,提供可持續性的融資支持。今年,進出口銀行專門進一步加強了“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推進工作。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風險管理和風險防範


在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宏觀、中觀、微觀層面都面臨著比較嚴峻的風險,對可持續融資保障形成了很大威脅。


宏觀層面,國家政局動盪、地緣政治風險層出、恐怖主義威脅、難民問題、法律制度不健全、營商環境複雜等因素錯綜交織,不穩定、不確定性突出。這些風險一旦出現,可能會波及我國在該國家和地區的所有項目和資產安全。根據進出口銀行對“一帶一路”沿線中56個國家的信用評級,較高風險和高風險國家37個,佔比高達66%。


中觀層面,“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的產業、行業集中度高,對外依存度高,易受到外部變化的衝擊。 “一帶一路”項目往往投資金額較大,期限較長,風險敞口較大。進出口銀行儲備項目按投資額加權平均貸款期限約為16年,其中三分之二的貸款期限集中在11~20年,超過20%的貸款期限集中在20~30年,各種因素變化的挑戰非常嚴峻。


微觀層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極少有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普遍存在項目建設運營和管理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經驗匱乏等問題,外方業主或執行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差、治理結構不健全,實力比較弱,可能對項目執行造成不利影響。中國企業特別是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投資經營意願強烈,但也普遍存在對東道國政策和法律環境不熟悉、境外項目運營能力和經驗不足、國際化人才短缺等問題。


“一帶一路”建設和資金投入的質量和效益,不僅關乎資金安全,更關乎“一帶一路”事業的成敗,我們一定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嚴控風險,始終堅持審慎原則。進出口銀行將建立經濟金融研究院,大力加強國別規劃、行業研究,制定精細化、操作性強的國別規劃,妥善處理金融支持和風險管控的關係。既要審慎開展業務,也要避免“一刀切”,具體項目具體分析,對商業前景較好又能夠帶動中國產品、技術和標準“走出去”的項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積極予以支持。要推動投建營一體化,鼓勵中方企業參與從項目建設到運營管理的全過程,避免運營管理出現問題造成風險。要嚴格審查企業資質與信用等級、經營管理實力及經驗,加強對項目預期經濟效益和企業財務狀況的評估,嚴格企業自有資本金要求,防止企業不切實際加槓桿擴張,加大風險隱患。


目前,進出口銀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項下執行中項目超過1200個,分佈於50多個國家,貸款餘額超過6700億元。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進出口銀行共達成33項具體成果,數量占到整個清單的九分之一,居金融機構之首;其中貸款協議28項,貸款總金額約425億元,涉及鐵路、公路、橋樑、港口、電信等基礎設施聯通項目10個,火電、風電、水電、輸變電、衛星、輪胎、採礦、工業園等經貿與產能合作項目18個。進出口銀行將力爭在2019年高峰論壇召開前,全力以赴完成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以實際行動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 賈瑛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