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沒有什麼藝術真理 只有藝術偏好、藝術意見

分類:產業




 並沒有什麼藝術真理 只有藝術偏好、藝術意見…

【文/鄭乃銘】

一位剛從學校畢業投入職場的小女生問:您對藝術的種類會有自己的偏好或偏見嗎?這個,會不會影響到您在看待藝術時或面對藝術家,有不一樣的心理呢?我幾乎毫無遲疑的就回答「我當然會有自己對藝術種類或者主題的偏好,但我很少讓這樣的心理影響到我的工作。因為,工作總會有一種目的性、目標性,它是屬於一種被放大的個人主義。由於,個人主義一旦被放大,它會更涉及到多數人的社會價值或經濟性,自我的價值會在這過程被淡化。這就好比藝術家在和畫廊之間的互動。我們都比較習慣藝術家與畫廊有較為忠貞的從屬關係。可是,藝術家如果是個人經濟利益的創作者,那麼藝術家就能自己去選擇市場的通路,這與道德真理是沒有太大關係,應該只是藝術家個人對於藝術行為有自己偏好的管銷方式罷了…」。

這段事讓我想到一位畫廊老闆的話,去年重新整頓了畫廊的合作藝術家,解除了一半的人數,只留下與畫廊比較有共識認知的幾位。可是,解約的藝術家就不開心,話就開始亂講…。

這情況似乎在去年極為多見。多數的畫廊因為受制於大環境不理想,裁減了半數以上已經排定的展覽不算,更甚者是大量調整合作的藝術家人數,維持緊密的簽約合作藝術家是少之又少,採取展覽合作的方式則成為這段過渡期較通則現象。這個通則普遍在上海、北京與台北的畫廊界流行著。但或許就因為合作的模式更動,也確實帶來一些認知方面的不協調與不諒解,坐大若干不真實的謠言。

藝術家與畫廊之間會產生不愉快,錢;當然會是一個普遍重要的因素。但除了這一點之外,雙方可以共甘卻又未必能共苦,也會是發生縫隙的原因。

多數的畫廊在與藝術家簽訂有實質性合作條款,有些比較大氣的畫廊會先付給藝術家既定購畫的款項,可是假如藝術家把作品放到畫廊一段時間,卻沒有見著畫廊把款項給撥付,誤會就會在這個當中不斷滋生擴大,稍微過火一點則會引起雙方反目。畫廊結款速度慢,最容易讓藝術家有豐富的聯想,最直接反映都會指向畫廊財務出現危機。去年到今年開年後,這樣的情況最為普遍,也讓一些畫廊平白被外界冤枉已經歇業。實際上,畫廊現金流沒有那麼豐厚,這與拍賣公司與賣家結款速度慢,都是有相同的遭遇。也就是說,都有可能是卡在買家款項進出速度沒有依照時間來走。但,賣家與藝術家未必會知道得那麼細節,通常都會按照原訂時間希望能獲得該獲得的東西。

撇除了這項因素,發生在畫廊與藝術家之間在款項進出沒有正常,也有可能是在作品本身並不見得是被畫廊或藏家滿意,使得藝術家一心一意以為作品買賣都萬無一失,卻不曉得自己作品未必是件件萬能,也不見得自己每件作品都是在水平之上。有一家畫廊負責人就很坦誠表示,藝術家有時候拿到畫廊來的作品,不是那麼理想,藏家看了之後,毫無心動就撇頭就走。遇到這種情形,根本對藝術家很難啟齒。因為,大多數的創作者對自己的作品都有相當程度自我感覺良好。其實,藝術家與畫廊如真有所謂合約,但卻都等不著畫廊安排展覽,有可能就出在作品的確有質量問題,畫廊從藏家的態度得到最直接答案之後,也就不太敢貿然為藝術家推出展覽,只不過多數藝術家每每都不太清楚這灰色地帶。

畫廊與藝術家無法走在一塊,無所謂絕對那方對或錯,只是在於每個人對價值取向有所不同。有個現世普遍情況,新世代有市場能力的藝術家,目前普遍都不太願意與畫廊簽訂死合同,原因不在於不需要錢,而是畫廊欠缺嫻熟的國際事務規劃能力。想想,這些聰穎的年輕藝術家既然都能掌控自己的產能,要的不就是通路嘛!但亞洲的畫廊最大問題,也確實都會困在通路打不開!當然,也就會演變藝術家與畫廊漸走漸遠的情形。所以,藝術生態怎會有真理,不都只是個人偏好有異罷了。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3年4月號】

 

主辦單位:當代藝術新聞
主持人:鄭乃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