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煉」 讓好創意變好生意

分類:文化創意




「淬煉」 讓好創意變好生意

經濟日報╱文/何秀玲

30多年前曾是音樂餐廳的老闆,之後創立海暢集團,投身禮品業,深耕文創產業數十年,法藍瓷總裁陳立恆走出代工,自創品牌「法藍瓷」,讓台灣瓷器站上國際舞台,對於華人文創產業有獨到的見解,這些想法都可從《淬煉─陳立恆與華人文創力對話》新書(經濟日報出版)中一窺究竟。

 

如何將「好創意」變成「好生意」?陳立恆認為,能成為「好生意的創意」,才有資格稱為好創意,以他在文創產業多年經驗,他發現許多創意人常囿於自身的「主觀」,反而忽略商業世界中的市場導向。

 

在法藍瓷,當設計師畫出草圖,絕不會立即進入生產,陳立恆說,他必須考量許多實際面向的問題;比如,是否可被大量生產?是否便於運送?規格是否合乎市場預期…等,得反覆檢驗與修正設計的細節,才會放行到下一個生產籌備階段。

 

陳立恆指出,文創工作者必須懂得在美感和市場需求中取得平衡,否則產品即使具有美感,也無法進入人們的生活中。

他認為,一個美學經濟的形成,必須有人文藝術涵養,也應有經濟實力作為後盾;他在書中舉出中國大陸景德鎮的例子,從前景德鎮因是國營,在改革開放之前並沒有任何新氣象,直到2004年才露出改變曙光,除了中國經濟力量提升之外,藝術品市場也開始暢旺。

 

景德鎮有了市場,工藝大師作品一一亮相,其他小型工作坊也開始遍地開花,整座城市逐漸展現生機,「創意經濟」在這個瓷都中活絡運轉。

 

反觀台灣鶯歌,走過輝煌的時代,更曾被譽為「台灣景德鎮」,作品精緻度甚至比中國大陸高,可惜市場規模小,他認為,鶯歌未來若要發揮創意經濟的效益,必須發展更大的市場,以及開發國際觀光人潮才行。

 

文創產業如何進行跨越專業領域整合?他認為,台灣因缺乏完整的水平整合,所以雖有產業之名,卻無產業之實,進行跨國、跨行、跨業的產業水平整合才是方法,以小說「哈利波特」為例,蓬勃了英國出版業,也吸引電影工業、數位科技和融資創投的投入,更帶動玩具、遊戲和主題樂園的商機,成為兼具垂直與水平整合產業鏈的最佳案例。

 

此外,華人文創水平整合另一個條件,是需要政府機關和公共資源做出等量投入。他觀察,中國大陸的「十二五計畫」雖仍未讓大陸轉型為文化強國,但短時間內已經大幅提升文創產業質量和文創產值,值得華人世界參考。

 

他也提到,文創產業要國際化,創作呈現應該有「內涵」和「形式」,大部分國際知名品牌成功之道,就是透過普世共通的形式,提煉出文創概念的內涵。所謂的形式,就是創作的「語言能力」,包括跨越語言溝通,以及包裝、通路和行銷等程序。

 

跨業整合 打開市場規模

 

特別是不以功能取勝的文創類別,產品設計的國際語彙表達能力更是關鍵,必須有來自客戶的被動資訊,也應該大量汲取市場上最新潮流,這尤其是品牌必修功課,「文創人才得有創作天分,也仰賴多看、多聽、多接觸、多感受的長期訓練」,陳立恆在書中語重心長地說。

 

過去台灣在產業分工的價值鏈中扮演製造者角色,為世界大廠代工生產,也累積國際合作的經驗和人脈,如今代工角色被大陸取代,台灣產業必須升級,往消費者端靠攏,得建置全球通路,讓品牌進入國際市場。他認為,「文化」、「品牌」和「全球行銷」將是今後熱門顯學,也是台灣產業升級必練的功夫,只有結合國內外文創相關的產學界人士,形成交流平台,才有可能「破解」讓文化品牌「達全球」的密碼,因此法藍瓷在2006年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希望形成交流平台,讓愈來愈多華人品牌能在全球發揚光大。

 

其他產業如何利用文化加值?陳立恆也在書中提出想法。

 

他認為,賈伯斯的蘋果系列產品,除了科技質量好,不厭其煩的追求設計美學和手感,也是受到消費者喜愛的原因,是最廣為人知的「產業文創化」成功案例。

 

精彩作品,深獲英國頂級百貨Harrods青睞。 / 圖/法藍瓷提供受邀至陶瓷博物館Porzellanikon SELB舉辦特展。 / 圖/法藍瓷提供法藍瓷設計師群。 / 圖/法藍瓷提供法藍瓷在美國百貨拓點。

2014/08/18 經濟日報】

主持人:何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