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博物館展示的非洲呈現-以國立歷史博物館

分類:學術,地點指導教授:張婉真




中華藝術網 日期:2012/12/19   編輯部 報導

當代博物館展示的非洲呈現-以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進非洲-原始藝術特展》為例

指導教授:張婉真

非洲大陸自成一格的社會、歷史、藝術背景,豐富了人類文明的內涵。我國因為地理上的遙遠和語言上的隔閡,使得我們對非洲地區認知,往往都是在西方所建構的框架之下形成。
由於地理上的便利和歷史因素,非洲成為西方帝國主義的犠牲品。在這個歷史脈絡下,非洲是政變、落後、貧窮的代名詞。當代西方國家對這些曾經被殖民國家的地位興起了一股反省的風潮,這種反省,包括了政治、外交、經濟及文化。在文化方面,則可透過博物館收藏及展示非洲物件的思考邏輯看出端倪。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03年12月5日至2004年2月22日舉辦了《前進非洲-原始藝術特展》(Visions d’Afrique),展出205件非洲地區日常生活用品及非洲王室藝術品。該展展品由法國戴皮爾博物館、比利時中非皇家博物館、奧地利民族學博物館和三十餘位收藏家提供,來自法國布蘭利岸博物館非洲部主任艾蓮.儒蓓為該展策展人。
本研究首先說明該展展示物件的內容、展品分類原則以及展示相關的說明,以了解該展如何呈現歐洲對非洲的觀點。其次探討西方接觸非洲的歷史過程、收藏及展示非洲物件的方式及議題,以了解西方社會對整個非洲概念改變歷程以及現況。再者針對我國與非洲各國接觸的歷史、文化往來的現況、以及我國展示非洲物件的情形,藉以了解我國社會對非洲整體概念的可能情況。最後從媒體所建構的非洲概念、參觀人次及網路留言版中觀眾留言對本展示的評價,檢討該展在台灣所引起的後續效應。
透過這個案例,本研究一方面從博物館的展示,了解西方對非洲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檢視我國對非洲概念、非洲文化、非洲藝術的了解。兩個脈絡的交會則可以說明我國與西方社會對非洲概念的差異。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歸納出該展對於我國對非洲地區文化藝術的認知可能帶來的啓示。

 


當代博物館展示的非洲呈現-以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進非洲-原始藝術特展》為例

主持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江淑亜

Copyright © 中華藝術網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