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惺嶽辦展表現土地力量

分類:藝術文化




林惺嶽辦展表現土地力量

記者潘勛╱台北報導 | 旺報 – 2013年1月30日

旺報【記者潘勛╱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美術館2月2日舉辦《林惺嶽 台灣風土的魅力》,展出美術大家林惺嶽1960年代中期迄今140件(組)作品。林惺嶽29日接受《旺報》專訪時笑稱,自己作品中雖有較鍾愛的幾件,但目前構思中、以核武毀滅為主題的龐大作品迄今還沒畫出來;對於大陸的高速復興,林惺嶽抱持期待,認為可打破西方中心論的一元價值觀,讓人瞭解世界時更多參照。

 

林惺嶽早期作品被稱為「具超現實風格,藉神祕詭譎的色彩與意象隱含荒涼苦澀之意」,對此他表示,當時台灣社會處於白色恐怖、戒嚴時代,人民非常苦悶,想了解自己的土地與歷史都非常困難;想上山有山禁,到海邊有海禁;想關懷社會及政治,統治者反而懷疑地打量你。藝術工作者的他只好由內心世界去尋找平衡點,寄託於夢幻界,於是用色荒涼,題材為動物骨頭、乾樹枝、魚骨之類,反映當時的情狀。

 

林惺嶽表示,他其實很不喜歡西方的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及美國作風等;他的藝術啟蒙與感動得自米勒的《拾穗》,內容表達對農民勤奮、宗教虔誠。跟隨流行是他不願做的事,但超現實主義他能吸收、接受及欣賞,因為其內涵為綜合性質,有文學、哲學等等。

 

1975年西班牙佛朗哥將軍死亡,卡洛斯國王決定還政於民一事,讓林惺嶽感慨極大,開始反思自己能為台灣做的便是把台灣推銷給世界;解嚴之後,國家公園成立開放,他回溯自己童年生活,再接觸大自然,發現台灣雄壯崇高的玉山山脈、強健有力的濁水溪,瞭解自己必須執起畫筆來表現這片土地的力量,自此便回歸現實。但要描繪台灣的大自然,發現在師大美術系學到的繪畫語言不敷使用,要自己開發研究,於是潛心閉門作畫,後來成果即北美館《台灣風土的魅力》畫展裡的當代作品。

..

 . .

主辦單位:林惺嶽台灣風土的魅力展
主持人:林惺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