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己如敵 蔣勳破解米開朗基羅

分類:出版




視己如敵 蔣勳破解米開朗基羅 他在每階段不斷突破自己的美學界限 涉獵雕刻、繪畫、寫詩 4件《聖殤》看出人生思想演變

2013-02-09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現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藝術學者蔣勳過去出版的《破解米開朗基羅》精裝版如今推出隨行版,從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與生平,深入這位文藝復興巨匠熱情如火的藝術心靈。

 

     「每個藝術家完成自己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生命短瞬,年輕時便風格完整;米開朗基羅不是,他活了將近九十歲,他在每個階段都不斷突破自己的美學界限。他這一生最大的狂喜與最大的傷痛,就是不斷把自己當敵人,打敗自己,超越自己。」蔣勳為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下了這樣的註腳。

 

     米開朗基羅的自我挑戰,包括他同時涉獵雕刻、繪畫,甚至寫詩,也可以從他對於同一個主題的反覆創作見到,還有他以生命碰撞出心目中完美作品的進程。蔣勳表示,米開朗基羅一生中創作過四件雕刻《聖殤》,是最能看出他人生思想演變的作品。

 

     廿三歲時,米開朗基羅受法國主教德拉侯拉斯之託,雕刻了第一件《聖殤》。「那時他理解的殤痛如此美麗,耶穌躺臥在聖母膝上,如同一對戀人。」

 

     當時很多人認為雕刻中的聖母太過年輕,米開朗基羅以「聖處女永遠不會老」回應,代表青年的他對青春的謳歌與感動。

 

     將近半世紀後,米開朗基羅七十歲時又創作了兩件《聖殤》。存於翡冷翠大教堂博物館的《聖殤》,耶穌屍體從十字架上卸下,支撐著他的聖母悲痛地面對兒子的殉道受苦,似乎無法接受,此時米開朗基羅理解的死亡如此沉重。另一件《巴勒斯屈那聖殤》則由聖母與馬德蓮扶著癱軟的耶穌屍體,聖母的臉只有粗雕過的刀斧痕跡,充滿壓抑含蓄的悲劇力量。

 

     到了八十九歲,直到他死前一天還在創作的《聖殤》,這件未完成的作品上頭留著他最後的斧鑿,細瘦的耶穌屍體彷彿解脫肉體負擔,由身後的聖母一起帶著往上飛昇。「這時的米開朗基羅身體已衰弱得一塌糊塗,連寫字都困難,但這件作品錘子敲打在石頭上有力的痕跡,讓人驚訝於他體內的潛能爆發。」

 

     他的《囚》系列四作則呈現人身在石塊裡的掙扎,蔣勳認為他講的已經不是囚犯、奴隸,而是「每個人的肉體就是我們的囚牢」,他的雕刻不只是外形好不好看,而是探討哲學意涵。這幾件作品沒有拋光打磨,帶著石頭原始的粗獷稜角,因為那些技巧對他而言太容易了,「這根本是現代雕刻,他超越了他的時代、超越文藝復興,突破了人類最高的藝術創作。」

主辦單位:米開朗基羅特展
主持人:蔣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