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港畫家張金發 展現台灣本色

分類:藝術家




下港畫家張金發 展現台灣本色

吳垠慧╱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2月16日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有「下港畫家」稱號的張金發,去年在籌備「下港畫家:張金發創作研究展」期間,因癌症逝世。高雄市立美術館承襲遺願,如期推出「下港畫家」回顧展,共展出七十二幅不同時期的畫作。張金發長期在中南部創作並推廣藝術,他的畫作也充分展露了台灣人樸拙純真的性格。

 

高美館館長謝佩霓表示,張金發畢生創作不輟,即使身體病弱,也努力至生命最後一刻。張金發另一貢獻是長期在中南部推廣藝術活動,「因為有張金發持續而默默的作為一個實踐者,才讓南方藝術走過低潮並逐漸抬頭。」

 

張金發一九三四年生於高雄苓雅寮港口,二○一二年十一月病逝。張金發生長的時期,台灣已被日本殖民統治了四十年左右,第一代留日的台籍畫家也陸續返台,為台灣藝壇注入一股新興勢力。高雄畫家張啟華、劉啟祥也在留日後返鄉,張金發於戰後與這兩位結下師生情緣,也透過這兩位前輩,張金發和李石樵、楊三郎、顏水龍、廖繼春等前輩藝術家交好,在美術之路奮發研習。

 

張金發國中畢業後便立志成為畫家。他先後進入張啟華的「大公路畫室」和劉啟祥的「啟祥美術研究所」,雖然「啟祥美術研究所」後來因經濟因素結束營業,張金發仍繼續追隨劉啟祥成為入室弟子,奠下繪畫基礎。

 

劉啟祥留學日本和歐洲,也創辦「高雄美術研究會」。張金發隨著劉啟祥不僅學習人文思潮,也造就出對藝術的使命感,一九六八年張金發扛起「台灣南部美術協會」(南部展)的重責大任,擔任理事長,直到一九九八年卸任,卅年來努力推動南台灣的藝術風氣。前高雄市市長楊金虎曾寫下題辭贈言「下港畫家」,說明張金發對南台灣的貢獻。

 

張金發的繪畫主題多取材生活,市井小民、田園風光、原住民與自我刻畫等都是他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張金發親自觀察人們生活百態,如去東港觀察漁民,到美濃觀察客家村,也到屏東三地門的原住民部落,他畫筆下包含各行各業,也觀照城市和鄉鎮生活的對比。

 

張金發以粗獷筆觸表現量感,人物總是結實矮壯,充滿力量,濃濃的泥土味形塑「下港藝術」的質樸特質。謝佩霓形容「在張金發的畫中,可以看見南方藝術溫柔細膩、勇敢向前的台灣本色。」

 

如一九九五年的代表作《咱的阿媽》,畫面上有著穿傳統藍衫的客家阿媽、嚼檳榔的阿媽、低頭補破網的漁民阿媽、刺繡的原住民老婦抽著煙一派悠閒,「這幅畫呈現族群融合的意象,也是張金發人物畫的集大成之作。」

 

一九九八年張金發診斷罹患淋巴癌,治療期間他畫下自己變形的臉孔。晚期作品《海之祭》、《天頂的星》等描繪天地景物表達生命無常的思考。

.


主持人:張金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