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華裔作曲家 「一小節」理論聞名

分類:音樂




奧地利華裔作曲家 「一小節」理論聞名 施捷:聽內心聲音
2013-03-09 中國時報 【邱祖胤/專訪】

 奧地利華裔作曲家施捷
 
     奧地利華裔作曲家施捷以「一小節」理論聞名,他的歌劇作品《弒父》曾獲得德林斯頓現代音樂中心作曲大獎,他一手創立的維也納太平洋青年管弦樂團,專收亞洲學生,在歐洲相當活躍,他更被列入《奧地利名人辭典》之中。今晚,北市交將在指揮里奇(Georg Fritzsch)帶領下,與鋼琴家薇威克(Anika Vavic)合作,在國家音樂廳演出他的作品《安魂曲》。

     「我從小就是個叛逆份子,家人要我別做的事,我都做!」施捷一頭銀白色的頭髮,充滿熱情活力,目前在奧地利、芬蘭等地任教。施捷一九五○年生於台北,三位哥哥都是理工高材生,只有他對藝術文學有興趣。他歷經家庭革命,受聲樂家金慶雲鼓勵,廿四歲才決定朝音樂發展,一個人赴維也納學習,一開始學豎琴,後來改學作曲。

     施捷從維也納國家音樂院念了六年,畢業後接受委託作曲。他的音樂強調即興,樂評推崇他跳脫節奏跟旋律框架。一九九四年他創作歌劇《弒父》獲德林斯頓現代音樂中心作曲大獎,一九九○年受邀為世界人權組織創作單簧管奏鳴曲,發展「一小節」理論。

     什麼是「一小節」理論?施捷表示,他讓曲子以一小節為單位,每一小節各自為政,看似無關,其實都相關。「這是意識流的,反形式主義的,我不要過去那種從一個主題去發展的音樂,而是讓音樂直接傳達我內心的聲音。」

     施捷表示,即興是人類珍貴的資產,不只西洋音樂重視即興,中國音樂也是,可惜大家似乎都不會用了。「其實即興就是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才是音樂,定死了有什麼意思?」

     「《易經》裡談到一,一是最小的單位,其實包含了整個宇宙。」他說:「我只寫我內心的聲音。寫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雖然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安魂曲》是德國Kiem愛樂交響樂團委託他創作鋼琴協奏曲,他以猶太裔德國女詩人舒勒(Else Lasker-Schuler)作品《世界末》為靈感。「詩中描繪的雖是末日情境,卻說我們要深深相吻,搏動著對世界的渴慕,我喜歡這樣的境界。」

主持人: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