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香君 (上.下)
分類:藝術文化
典藏今藝術 2011/11/18 【文/謝鴻均】
知名的藝術史學者、當代藝術評論家及策展人,陳香君博士(1969-2011),於9月21日安息主懷。
藝術史與女性研究權威波洛克教授(Griselda Pollock),對香君於英國里茲大學藝術史研究所(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Leeds, UK)博班期間的表現,及其畢業後對當代藝術的貢獻,有著極深的讚譽:她的博士論文《從台灣的當代藝術觀察與歷史發展》(註1),以嶄新閃亮的視野將東方社會現狀與哲學思維引入研究論述,並為西方女性藝術研究剖析了創傷與記憶的深層認知。外表柔弱細膩的香君,有著文化、社會與哲學領域的紮實學養,以及堅定、執著與強韌的意志力,折服了波洛克這位女性主義與藝術史權威。在美國大學聯盟的女性主義研究百年專題討論會(Centennial Panel on Feminism at the American College Art Association)中,波洛克且以香君之名發表論述,闡言建立網路系統的連線,以取代歐美為全球軸心的認知,此論文業已置於第13屆 「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Kassel)的網站,為國際女性主義和藝術史提出了一個感性但強而有力的語音。
香君自來異常聰穎,對藝術的熱情引她從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轉入哲學系,從而積極修行藝術學研究。大學畢業後前往澳洲雪梨大學藝術史研究所(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深造,她的碩士指導教授克拉克(John Clark)在她的論文(註2)中,閱讀了她對20世紀台灣於中國藝術與政治背景下所擴展的研究成果,相當激賞她所探索的台灣女性藝術與女性主義。
香君治學嚴謹、重視細節,而她的研究議題卻顯露出高度的人道關懷。長久以來,她所深耕的範疇從社會議題切入台灣與亞洲當代藝術史,穿梭在視覺文化的創傷、歷史、人文記憶、跨域遷移與性別差異等多層次平台。她以細膩的詮釋與論述,彙整且爬梳了藝術的感性與理性,將藝術的視覺語彙轉換為知性範疇的實踐。就此,她一方面從社會觀察與藝術觀察的角度,撰寫藝術家的創作與時代影響,難以數計的撰文發表於《典藏.今藝術》、《藝術家雜誌》、《新朝藝術》、《破報》、《立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與 《明日報》等,她慇慇關照著創傷的年代、主體意識的猶疑認知、藝術和社會的運動精神、後╱殖民記憶、「二二八」歷史創傷書寫、社會現形、性別問題與亞洲當代藝術主體性、以及揭開父權魅影與重現女性藝術聲音。未曾歇息的叮嚀語彙,交錯著毫不鬆懈的千峰開戟,香君犀利的冷觀思緒乘載於深入淺出的清晰語論,且匯集成專書《記憶的表情》(註3)與《藝術檔案.社會閱讀》(註4)。另一方面,她為了讓資訊普及,以嚴謹考證的態度,做了可觀的翻譯工作,如《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 (註5)、《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 (上、下) 》(註6)與《「新」的傳統》(註7)等,為華文研究領域提供了豐富的國際視野資訊。此外,在台、德、英、美等國際學術平台,香君更發表了在質與量皆讓人相當咋舌的國際論文。(註8)她如蜘蛛結網般默默地耕耘了一片屬於陰性思維的原型。
在研究、撰文與翻譯的同時,香君將知性的熱情放入教學,曾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西洋美術史」、「女性藝術專題研究」、「20世紀美術」與「美術鑑賞」等; 200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後研究時期,教授「當代藝術與全球化:亞洲觀點」與「社會介入與台灣當代藝術」; 2008年返國後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教授「台灣當代藝術專題」、「亞洲當代藝術專題」、「藝術評論與寫作」、「跨領域藝術導論」、「女性主義與當代藝術研究」、「批判性影像閱讀研究」與 「跨領域協同研究」;離世前一年於陽明大學人社院教授「台灣美術史」與 「創傷與文化記憶」。她以跨領域的思考方法,結合社會認識與視覺經驗,讓藝術得以從傳統之西方白人男性為軸心的思考模式中鬆綁,展航女性藝術的一介平台,帶領學子貼近當代藝術的矛盾與弔詭,並共同解讀藝術創作者的趨力。
香君未曾懈怠的努力,曾獲得多項國內外獎項,包括1997年英國政府海外研究學人獎學金、2003年教育部、外交部、文建會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與社會藝術教育補助、2004年英國里茲大學美術、美術史及文化研究學院旅行研究獎助、2004年度帝門藝評獎委員特別推薦、2005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劃性展覽獎助計畫首獎、以及2006-2008年Andrew W. Mellon 博士後研究獎學金等等。她低調踏實的為人與默默治學的態度,確是學界的另類行徑。
此外,為了史料與研究資訊的當代實踐,香君更以驚人的能力執行多項策展,2001於簡瑛瑛教授所策的 「心靈再現:台灣女性當代藝術展」(註9)任助理策展人,以女性心靈與藝術再現、性別政治與後殖民論述為主要理論背景,提供科技整合與跨界域的思考方向。2003任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副理事長期間,香君獨立策畫了具有指標性的第一屆台灣國際女性藝術節:「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註10),從展覽、國際研討會、女性創作營,到系列講座,以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等各種領域鋪陳了當代女性藝術家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並銜接了台灣與國際當代女性藝術交流的平台。2005年,香君得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畫性展覽獎助計畫首獎,於2006年策畫了 「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新台灣色彩」(註11),結合中山北路二、三段具有特殊移民、後/殖民歷史與文化的記憶,檢視外籍移民風潮所帶來的人口、社會與文化變遷,新舊移民的文化與生命現象,參與藝術家皆為長期關心社會文化整體發展的視覺藝術、影像紀錄以及建築城鄉。2009年,她策畫〈看(不)見的風景:當代跨域性格的探索〉(註12),檢視當下的自然、人文、歷史與社會風景的秩序及日常流動,藉著複合媒體與表演闡釋當代生活與台灣南方獨特的社會情境,發覺疆界內外的詩學層次與社群經驗。
※延伸閱讀:
念香君 (下)
【《典藏今藝術》2011年11月號;訂閱 典藏今藝術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