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人如何不期待2012台北雙年展?

分類:藝術文化




叫人如何不期待2012台北雙年展? 安瑟姆.法蘭克Anselm Franke獨挑大樑【撰文/李依依】

德籍新銳策展人安瑟姆.法蘭克Anselm Franke
(當代藝術新聞/提供)
繼2010年台北雙年展之後,台北市立美術館兩年一度的台北雙年展已經起跑,預計將於2012年9月開幕。此次雙年展策展人遴選採對外徵求台灣策展人提案,同時邀請國際策展人遞件的作法,最後國際部分共邀得三位提案,台灣部份則僅有兩組提案,甄選委員會由北美館聘請徐文瑞、王嘉驥、日本廣島美術館策展人Yukie Kamiya(神谷幸江)、西班牙巴塞隆納當代美術館館長Bartomeu Mari(巴特謬.馬力)與北美館雙年展暨國際計劃辦公室主任張芳薇共五位組成,最後由這位德籍新銳策展人安瑟姆.法蘭克(Anselm Franke)勝出,成為台北雙年展唯一策展人,改變了前幾屆一位台灣策展人搭配一位外籍策展人的方式,如此策展方式的改變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對主辦單位北美館而言,是一個新的嘗試,也是一個新的冒險,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變化將值得期待。

近日天氣陰晴不定,在難得放晴的清爽午後,以黑馬之姿獲選為「2012台北雙年展」策展人的安瑟姆.法蘭克(Anselm Franke)現身台北市立美術館記者會中,首次對媒體發表他對明年台北雙年展的一些初步想法。他是台北雙年展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策展人。安瑟姆.法蘭克1978年生於德國海寧根堡,現為獨立策展人與自由撰稿者,但於2013年1月起,他將出任柏林著名的藝術機構世界文化中心(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視覺藝術/電影部門主策劃人。雖然才三十歲出頭,法蘭克已有不少專業經歷,例如他早期擔任柏林人民劇場的電影/戲劇/歌劇導演克里斯托夫.史林根希福(Christoph Schligensief)的助理導演,(史林根希福為2011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最佳國家館——德國館的展覽藝術家),之後歷任兩個當代藝術機構要職,分別為2001年至2006年間,擔任柏林藝術工場當代藝術中心(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策展人,以及2006年至2010年間,比利時安特衛普Extra City當代藝術中心主任。亦曾擔任2008年第7屆歐洲之聲(Manifesta 7)以及第1屆布魯塞爾雙年展之共同策展人。

法蘭克之專業領域廣泛涉獵劇場、電影與建築,不僅曾為柏林HAU表演藝術中心規畫表演藝術節、2005年時與Stefanie Schulte-Strathaus為柏林影展創設「Forum Expanded」單元,並擔任該單元策展人至今。在學術教育方面,他曾任教於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柏林自由大學與紐約巴特學院等校。著作論述豐富,曾擔任多本專輯編輯,評論文章多發表於Cabinet Magazine、Parkett、DOMUS、Manifesta Journal、Mousse、e-flux Journal等當代藝術雜誌。

然而,怎麼看總覺得眼前這位策展人確實非常年輕!此次僅是他第二度來到台灣,對台灣肯定不能說有多熟悉,又如何在接下來的十個月時間內,在這個陌生的土地上策劃一項大型藝術雙年展呢?他表示,雙年展的本身是具有生命的,而台北雙年展包含了地方色彩又具有國際性,雙年展不應該像一艘太空船,空降到台灣展示一段時間,然後又撤走。雖然目前尚未公布具體的策劃論述或藝術家名單,但他認為,透過與藝術家、建築師、作家、策展人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將會讓想法不斷地產生改變,而他所更關心的是,此刻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政治或經濟危機,也是全球性的危機——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亦即,我們要如何做一個世界的居民?而在此危機時刻,藝術的功能是什麼?藝術不像科學,藝術並不是實用的,也不是為了提供解答,藝術,在更大程度上往往是為了提出質疑。在明年的雙年展中,他透露將會注入一些新領域的元素,比如地質學的新理論:改變地質的一股新力量是「人類」。比如現代人對於時間的重新思考:我們現在面對的其實是我們過去所造成的,而未來要面對的,其實也就是過去。但雙年展並不會成為「回顧展」,相反地,將會是一個「往前看」的雙年展。

北美館雙年展暨國際計劃辦公室主任張芳薇表示,在五件提案中,法蘭克處理議題的方式讓評審印象深刻,因而勝出。她也強調,明年雙年展的預算將不會低於上一屆,也就是至少2500萬以上的預算。這意味著,安瑟姆.法蘭克手上握有這兩千多萬展覽預算的資源,他該如何運用、如何選擇藝術家、如何規劃策展方向,都將會被受矚目,究竟這筆金額最終是讓一名優秀的外籍策展人表現一番,增加策展實戰經驗,還是透過他的專業與才華,為台北雙年展激盪出更多的能見度或更大的火花?從他的談論中,不難發現他是一位對各種領域抱持高度好奇心的人,也因為「好奇」,他針對台北雙年展進行提案,最後順利中選。年齡不應該是評判個人能力的標準,而對於關心台灣藝術界的人而言,更會被放大檢視的,可能是他能為台灣做什麼?為台灣帶來什麼?2012年台北雙年展,值得期待。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11年12月號】

主持人:當代藝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