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孫家勤教授紀念展」

分類:藝術文化




【文.攝影/藍玉琦】

張大千謂:「花鳥兼綜徐、黃、藤、崔並能自見性情,其縱肆處能攝取白陽、青藤之精魄。」
張大千稱:「其山水畫亦能上追董、巨、劉、李。」
張大千譽:「傅色端豔居然有隋唐以上風格,起元明以來人物畫之衰。」
張大千讚:「晚得此生,吾門當大!」

張大千對這位門生的讚譽之高,喜溢言表,不論是花鳥、山水、人物各科傳統畫作,皆獲張大千肯定,認為可上追古代大師與之媲美。這位高徒就是孫家勤──張大千的關門弟子。

孫家勤1971年〈檞樹雙猿〉,張大千款識:「家勤臨之直可奪真,觀之大喜,幸毋輕以與人也」。
孫家勤(1930~2010),字野耘,原籍山東泰安,民初名將孫傳芳之子。渡海來台後,進入台灣師大,受教於黃君璧白雲堂、溥心畬寒玉堂,並在35歲時遠赴巴西,拜張大千大風堂門下,受大千影響至深。一人盡得「渡海三家」精髓,實為近代書畫史上之難見的因緣。他一生精湛的藝術繪事在2011年12月2日至12月14日中正紀念堂展出的「孫家勤教授紀念展」可窺一斑。「大風」堂匾與張大千為孫家勤所寫介紹書,為展覽揭開序幕,花鳥、山水、人物、教學課徒稿一幕幕映現。此次展出畫作由1965年〈榆林窟淡彩飛天〉、〈供養天童〉入大風堂門撫敦煌人物畫,到2010年山水林石、花鳥走獸之作。

孫氏從傳統入手,並得大風堂之助而有臨摹古畫的機會,功力愈趨深厚,並旅跡巴西聖保羅、峨嵋、黃山、張家界等地,開闊眼界,世界盡納筆端。諸多畫作題識中皆可見張、孫師生二人間的濃厚情誼:孫家勤1971年〈檞樹雙猿〉,大千款識「家勤臨之直可奪真,觀之大喜,幸毋輕以與人也」,可見大千對孫氏的看重;而孫家勤在人生的最後一年所創作的〈八德園六景〉,遙憶當年八德園五亭湖畔、望月坪、靈池、孤松頂等並題識感念,回首40餘年景物依舊清晰在目,是過往記憶,也是不變的情感。晚近,其山水花鳥畫或潑墨潑彩、或工筆寫意,根植於傳統的風格日趨變化多樣,揮灑自如;鈐印「乾隆未覽之寶」、「古稀赤子」則展現其幽默情懷。此次展出的上百幅畫作中又以〈茂林戲猿〉(365×144厘米)、〈野池荷香〉(357×143厘米)、〈荷香〉(143×364厘米)尺幅巨大,引觀者昂首仰望,氣象萬千。而公開展覽中不易得見的教學示範白描畫稿亦為一大亮點,線條富彈性質感,流暢自然,可憶想孫家勤執教時之游筆從容,風神俊爽之姿。

孫家勤汲古為新,致力創作與教學,海內外聯展百餘次,一生不負丹青,傳承與延續著大風堂的藝術精神。

【《典藏古美術》2012年1月號;訂閱典藏古美術電子版